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2年青年好政系列-Let’s Talk」協作共創與成果分享會─「公私對談&交流」發言紀錄
時間:112年10月14日(星期六)
地點:新板金融大樓17樓
雲端版紀錄: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e/2PACX-1vSW79YZ92ExI12eQtc3Tg7RRCoOvvrA0kZDLgfAly2qxDJ9cnvFLwjPSYSSEdHObr-cU6b7sARCL-nW/pub
一、部會說明與回應
(一)政府怎麼推淨零綠生活,相關推廣及資訊的提供為何?如何引導民眾綠色消費?
環境部
首先有關淨零綠生活,我們在推動上,對民眾來講,訂了一個「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透過這個行動指引,把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面向中民眾可以落實的一些資訊都寫在指引裡面,還有包括一些外部連結、資訊,也可以連結出去。
第二點我們如何推廣到各界?我們有培訓淨零綠生活的一些種子人員,可以透過種子人員協助把我們淨零綠生活的一些理念推廣出去。
此外,我們正在研擬一些像繪本、教案、教材,學習單或影音資訊。我們把食衣住行育樂購可以落實的一些行動放在這些教材裡面。
在推動上,當然也會結合地方環保局,還有民間團體的力量,也會透過一些大眾媒體,另外我們會異業結合,譬如說我們在推綠色飲食,那就結合環保餐廳。綠色旅遊我們就結合旅行業者或者是旅宿業者,推綠色旅遊的行程,包括結合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生態永續場所等等,透過這個方式來鼓勵民眾綠色旅遊,選擇這些綠色的服務場所。此外我們也重視推動綠色辦公,這也是我們跟民間結合的一個方式。
最後我們也透過一些誘因,像大家都知道說自備杯減5元。因為要鼓勵民眾行為改變,可能還是需要蘿蔔跟棒子。現在慢慢越來越多民眾會自己帶飲料杯,透過這個方式來做推動。所以我們會參考過去執行的經驗,持續來滾動檢討,看看還有哪些行為是可以透過這個方式,改變民眾的行為。
(二)怎麼去喚醒青年的環境意識,尤其是在學校教育的部分?
教育部
依環境教育法之規定,高中以下學校要訂定學校環境教育計畫,每一年都至少要上4個小時的環境教育。108課綱環境教育也是重要議題之ㄧ,透過課程進行融入學習。
在跟地方政府的連結部分,我們透過各縣市環境教育輔導團,將一些重要的環境、淨零方面相關議題,帶到教學現場,結合在地環境、社區,把SDGs或一些最新趨勢讓師生可以多元學習。
在大學部分,有氣候變遷聯盟。另外我們技職司和高教司也都鼓勵學校將SDGs或是氣候變遷的相關議題透過課程學習。
像最近我們高教司跟技職司的高教深耕計畫,其實它也有把永續發展議題放進去。那也跟各位報告一下,像我們全國大概140多所大專校院,約有70餘所學校有自己的永續發展報告書,落實SDGs相關議題,我大概做以上的一個簡要的說明,謝謝。
(三)環保集點這個APP,它在應用上的推廣?,以及後續怎麼樣持續讓它變成一個對消費者、使用者的一個好的用意,環境部現在執行這個事情上整個使用狀況是怎麼樣?
環境部
我們推動環保集點,目前有超過90萬的會員,點數的兌換率大概有到6、7成。加入環保集點的會員,都經常會去使用這些點數,所以使用率其實算蠻高的。
推廣上,除了前面講到一些種子人員之外,也是希望說能夠越來越多通路一起來合作。像今年也加入兩個新通路,後續在今年年底也會再加入一個通路,希望通路越來越多,民眾會覺得集兌點相對比較容易。目前有12個通路,包括便利商店、大賣場,甚至還有網購、電子賣場,都有跟我們合作。
另外也持續透過像是推薦碼的方式,請民眾可以去推廣到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響應綠生活。
我們也有去拓展一些綠色服務的場所,像環保餐廳、環保旅館、旅行業者等等,有環保標章的,或者是一些我們值得推廣的場所,持續來鼓勵他們一起加入環保集點。
還有一些企業、團體及機關也會跟我們合作,會來跟我們買綠點做推廣。
也希望未來跟企業、機關一起來合作,不用發宣導品,改送綠點給民眾,達到雙贏的效果。以上是我們目前推動環保集點大致的情形,謝謝。
(四)國家發展委員會如何運作公正轉型委員會?如何進行公眾諮商?委員會怎麼去顧及所有的族群,讓大家都理解什麼是公正轉型?
國家發展委員會
目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已經成立了公正轉型委員會。委員會基本上是4個月召開一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建立一個後續推動公正轉型的機制,也協助各個部會將公正轉型過程中可能相關的議題,協助給各個主責的機關來作為後續他們推動公正轉型的參考。
國發會預計在今年的年底之前,會辦理25場公眾諮商活動。這25場的諮商過程,原則上我們是採分議題或者是分對象,辦理不同形式場次。形式上,它可能是論壇,可能是工作坊,也可能是演講方式。議題會包含勞動、社會住宅、青年參與公共治理的相關議題。
目前我們25場的公共諮商的方式,其實都還在持續針對前面幾場的辦理經驗,在做相關的一個滾動修正。如果各位青年朋友,對於相關的公眾諮商有興趣,我們在網站也會公布我們相關會議進行的地點,跟交流的主題內容,歡迎青年朋友一起來參與,以上說明。
二、各桌交流情形
(一)永續教育與人才桌內討論紀錄
(二)交通與觀光桌內討論紀錄
(三)消費與認證桌內討論紀錄
(四)資源循環桌內討論紀錄
(五)產業永續桌內討論紀錄
(六)能源及公正轉型桌內討論紀錄
三、協作共創成果分享
(一)永續教育與人才培育(桌長:洪堃斌)
好,我們是第1組,我們的主題談的東西是永續教育跟人才培育,第一個談的是永續教育主軸方向的確立,那既然談的是方向的確立,表示我們覺得目前的方向是不夠明確,所以這件事情是延伸到我們等一下會繼續去講解,延伸到所謂政策共創方針裡頭的內容。
第二個我們談的主題主要是聚焦在從高中、大學到所謂產業之間的斷鏈問題。就是我們歷久以來一直在說的,不管是學以致用或者學非所用等的議題。
第三個則是針對教育資源的永續。其實談到教育資源不只談的是一般的「物」的資源,而談到更多可能是「人」這個區塊。那其中其實還包含人才庫的建立以及獎勵機制,我們先聚焦了這3個主議題。
那這3個主議題裡面,第一個我們先針對永續教育主軸的方向確立,因為SDGs總共有17個方向,我們有夥伴建議必須要有比較明確的年度主題,那這個年度主題可以是選1個主題,或者我們夥伴有進一步去聚焦,談到的是可能從3個主軸底下又聚焦1個子題。
那這個子題裡面再去延伸到教案的設計,那教案設計裡面可能包含進行的時間,老師跟外部資源的共創,還有更有趣的進行方式,而不是只有單向的演講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老師跟學生之間的學習動機。
那其中我們有夥伴提到了,臺電進行的方式就非常的有趣,他們可能結合了VR,把VR車開到各地讓民眾去做體驗,結合了互動遊戲。另外像六輕這種地方環境的議題,也可以把環境教育跟地方創生這些東西都可以做一個綜整,圍繞在這個主題底下。
夥伴也談到政府在投放資源上可以去考量到,如果提案方在寫案子的過程當中,可以更明確去符合SDGS,對於所謂的不管是數位學習經費,還是各種錢的預算的資源投入會更精準。
第二個是教育資源永續的區塊,夥伴有試著去用所謂教材包,在教育現場用12個小時進行交通相關的課程。那或許除了交通之外,其實在永續這個議題也可以用這樣比較設計精準,有時間性,可以給老師做參考的教材。
在永續種子教師的部分,其實也特別著重在怎麼樣去激發老師在學習的動能上面,從學習計畫裡面的擬訂,從議題到教學方式,還有包括其實不只是在物質上,更多的可能是在感情的支持、資源的串接等等。
那最後我想做一點補充,從學校到產業這個區塊,永續管理師的培育會是一個議題。
有同學建議勞動部可以媒合新創企業與大學院校,從企業的實習機會裡面讓有受過永續相關學程的學生,可以有一個實際應用的場域。一方面新創企業這邊可以在資源相對少的情況下,獲得永續報告書等規劃;另方面,學生也可以透過實習有具體演練的機會。
若是順利的話,可以把這個方式推廣從個別地方推廣到全臺的縣市。
在綠領人才,也必須要在理工之外,培養更多跨科系的背景人才,把所謂整個領域放的更寬。我們大概針對這幾個部分做補充,以上,謝謝。
(二)綠色交通與綠色觀光(桌長:張雅綺)
我們這一組,主要是針對綠色交通與綠色觀光主軸在進行延伸討論。我們主要三大主題,第一個是關於共乘項目,再來是關於關於中央政策如何落地,然後到地方該怎麼去執行。最後一個是關於大眾運輸服務人才缺口。
我們先稍微說明一下,目前很多關於共乘據點、共乘業務或者是執行等,都還是屬於實驗性質階段,是不是有機會能夠有跨縣市、跨平臺及跨整合需求和供給方回饋修正的共同參與平臺。
但是這件事情暫時比較沒有解決方案,現在中央政府其實已經有在各縣市執行一些共乘據點,所謂的幸福小黃也有在執行,在臺南有所謂的小黃公車,臺東有TTGO,但至於這件事情能不能成為全臺灣共同案例?共乘的階段還是屬於共享,而不是具有營利性質,所以目前還是以實驗階段為主。
那另外分享的是關於大眾運輸服務人才缺口。我們都發現在疫情之後,很多大眾運輸業者在疫情之下必須要縮減班次,那這些縮減班次流失的勞動人口,到目前為止是並補不上來。
以臺南為例,第一個是大眾運輸業的工作環境,跟遊覽客車業者相較之下並不這麼好,必須要同時面對道路的環境,又必須要面對乘客的需求。再來跟其它工作相比,薪資跟福利並沒有這麼好。第三個,轉職後不想回歸,司機駕駛離開了開大眾運輸業,也就是公車的這個職業之後,發現也許遊覽業客車業者的工作環境及薪資都比較好,甚至是有人可以分擔他的工作。
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公車司機自我價值實現程度是低的。也就是說我今天開公車,其實是想著可以去開其它大型的運具。
所以我們剛剛討論了幾個現行方案,剛才交通部有回應幾個現行政策,包含薪資津貼補助、訓練課程補助,但補助主要是針對工會及地方政府政策,再來是勞動條件提升,剛剛有提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只要透過補助,同時也要透過稽核,讓兩方面共同都成長,才有辦法持續下去。最後一個是彈性工時制度開放,但這些其實都還是需要地方政府承接。
中央政策如何跟地方銜接,剛剛我們桌內有提到,像臺東如果要推行政策,就要去找頭目溝通,因為各部落文化背景不一樣,在蘭嶼很難讓這件事情實行,是因為各部落有平權文化背景,也就是你說的話跟我說的話,我們是同等地位的,我不一定要聽你的。另外剛剛我們桌上分享一個很有趣的情境,也就交管處覺得,我都有說,你們怎麼都不知道?然後蘭嶼的人就說,你說我不一定要聽等等,會有很多背景文化存在。
因此我們建議是,是否可以在偏鄉離島跟特別地區提供一站式服務,所謂一站式服務,是希望可以包含資訊揭露,甚至包含輔導地方團隊進駐,輔導地方團隊依照相關規定提寫方案。
那再來,希望可以透過專案協助,做背後行政整合,有一個所謂的觀光聯盟的概念。
在資訊揭露上,應該要用使用者端熟悉資訊揭露平臺,並不是說我告訴大家我現在有Line,然後大家都知道,事實上我們剛剛發現其實蘭嶼的人都使用蘭嶼大小事臉書,在上面會有很多激情辯論,或者是大小事分享。
很多東西在蘭嶼的公所,他的人力跟能力無法承接,包含剛剛我們在會後整個桌上會後也有提到一些,我們可不可以透過周邊擊破方式來達到我們的目標,例如如果當公所能力無法支撐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做,那原民會剛剛有提供當地青年百萬創業貸款,讓當地有一個據點。這個據點可以形成擴散的效應,然後我們再慢慢把旁邊的東西做起來。
另外桌內交通部夥伴也有提問說,是否有可能在蘭嶼推行電動機車?團隊看法也蠻可愛的,因為這次小犬颱風對於蘭嶼災害有一點嚴重,車子被吹得稀巴爛,所以他們就想了一個口號─「以爛車換新車」,每個地方政府對於中央措施應該會有不一樣策略,然後來達到我們共同淨零碳排的目標,謝謝。
(三)低碳消費與產品認證(桌長:阮敬瑩)
我們這一組的主題是低碳消費與產品認證。主要琢磨在產品認證的部分,因為我們這一桌的團隊議題都與農民作物有關。
一開始在談的是三章一Q跟農良直賣所。我們有兩個重點討論的目標對象,一個部分就是農民本身,要如何鼓勵他們擴大加入;另一部分是消費者,重點則是要如何讓大家知道有這措施,並鼓勵大家願意優先選擇有標章的產品。
而我們著重在於農民部分,提到要觸及更多農民擴大加入好像很難。是不是可能讓三章一Q變強制性?如果真的要從自願變成強制性的話,又會有一些狀況,因為牽扯到利害關係人非常多。然後目前做法是用自由市場機制概念去鼓勵他們這樣做,其實這慢慢的有一些進展成果。
另外因為農業,涉及族群非常特別,農業從業人口結構就是老化,老化的很嚴重,所以是需要考量到,年紀比較長的長輩從業者,他們應該要如何去做Q的部分。對於年輕人要用QRcode這件事情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是長輩的部分要怎麼樣推廣?
所以我們會希望可以有一個「青老農」的聯合機制,讓青年人、青農可以去協助老農,協助農會跟政策的推動,讓他們都可以去推動Q的部分。那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說大部分農業相關的資訊,給予訊息或推動措施的方式都會是透過農會或產銷班,那就會出現一些資訊轉傳不清楚,或是散不出去的狀況。
所以我們有在想,針對非農會或是非產銷班的成員,也許可以透過現在食農教育法的廣宣活動,然後把相關的資訊放進去,也可以跟社區組織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討論到青農其實要做、而且可以做這些事情。
另外就是如果不是青農專業戶(全職)的話,其實是沒有辦法去申請青農補助金,因為條件限制就是要求不能有任何的兼職。所以我們兼業青農就有提出說,青農補助金有沒有可能思考說身分限制放寬,或者是改變一些補助項目機制。也有人補充說,可以透過加入青農聯誼會等的組織確認有種植事實,就可以申請農業部的補助計畫,不用去拿青農補助金。可是這樣的資訊其實對於部分兼業農來說,從未獲得相關訊息,所以我們也建議,對於這些兼業農的協助措施,也應該要重新的彙整以有效布達給相關的組織或是從業者。
(四)資源循環零廢棄(桌長:徐珮琳)
大家好,我們是第4組,議題是資源循環零廢棄。
我們組內團隊有3個部分問題,首先是關於循環食器,因為現在大家都會發現說,現在很多地方就會開始出現一些循環杯,或者是循環餐具借用租用等。
目前其實是有一個很好的線上網站平臺,會呈現有哪些店家提供循環食器租借,但是這個網站資料更新目前還不是很完善。有時候你可能在這個網站找到供應店家,但打電話租借時,才發現已經沒有提供這樣服務了。
針對這個部分,部會夥伴有告訴我們,網站資訊除了部會自己主動調查外,也依賴店家自行更新,所以可能在未來會頻繁調查更新,也會儘量鼓勵店家即時主動回報,讓這個平臺資訊越來越貼近真實狀況。
另外團隊夥伴們在Talk過程當中,發現現在已經有很多店家響應使用循環食器,但是循環食器系統大家好像都是自己辦自己,感覺這個面向的政策是處於比較被動消極的,看不到中長程目標規劃。針對這部分,部會夥伴也跟我們分享說,其實最終極目標是希望大家都帶自己的餐具,推動循環食器是一個過渡期的措施,是為了讓你今天臨時不小心忘記帶自己餐具時,可以另外有一個因應選擇。
雖然我們有討論,希望可以改善一些歸還點普及度不足,借用站陳列等,但是其實我們有關鍵性的提到,就是關於一次性餐具用品價格,希望可否比照塑膠袋要付費,大家可以多補貼,但是目前政策方向,還是希望鼓勵性質,終極是回到消費者能夠自行攜帶餐具。
那針對循環食器規格統一,我們也做很多討論,大家也可以理解在淨零政策下,循環食器使用就是過渡因應,規格統一確實有一定困難度,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在規格上有一個很好的統一,才可以普及性的利用。
而二手交換平臺推廣跟普及,因為大家使用率很低,是因為這個網站設置本身有些根本性問題。
再來是不同區域跟縣市間回收品項標準不一,中央其實有規定33種應回收或指定回收項目,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縣市都可以接受所有項目回收,例如說雨傘架、馬桶蓋等,每個縣市標準其實是不一樣。
所以我們也建議有一個線上查詢平臺,這網站資訊也是由各縣市主動提供更新資料,所以只要不即時提供給中央,就會讓平臺資訊跟實際有一些落差,這個部分也希望可以加強後續管理面頻率更新。
再來就是清潔隊員教育機制,希望給予第一線清潔隊員更齊全的回收項目資訊,教育強化對於實際回收項目的判別,謝謝大家。
(五)產業永續發展(桌長:陳威良)
我們這組討論的是產業永續發展。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社區資源回收站,我們希望讓這個社區資源回收站可以轉型成環境教育場域,公部門可以協助清潔隊規劃資源回收站,成為環境教育場域,吸引鄰近居民去看,讓大家了解資源回收實際情形。
第二個我們提到綠色意識教育,本組覺得討論這麼多產業,其實重點還是要仰賴消費者選擇,所以我們把這個面向當作我們這組共創主軸。
第三個問題提到的是關於某些傳統產業,像燒香產業,因為減香政策就會消失沒落,其實政府對於這些產品有一個認證標章,只是在後續使用和執行可能會面臨一些衝突。我們其實也花了蠻多時間討論這個,也有政府部門夥伴提到,燒香產業可以做轉型升級。
接下來就針對我們的主軸-「推動綠色意識教育」,剛剛也有說,希望產業要永續發展,那其實消費者選擇很重要。環境部目前有在做綠色意識推動,但是實際上是在環境教育下,做綠色意識教育。我們希望能提升讓綠色意識成為一個獨立面向,推行綠色意識教育。
對象我們會有兩個,一個是消費者,一個是企業。消費者部分,跟消費者倡導購買有驗證標章產品,告訴消費者買東西可以買有標章的,是政府會定期會做檢驗,有一定品質,而且對環境也是比較友善,雖然可能貴一點,但是你的健康或是說這個產品可以用比較久,用這種方式跟消費者進行教育,也可以透過集點等方式,提供消費者更多購買認證產品誘因。
企業部分,可以分為兩塊,一個是商業、服務業,那第二個就是製造業。在製造業裡面,由於產業規模的大小可能差異會很大,我們也建議相關部會,可以依照企業人數規模做區分,9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可以給予更多補貼,幫助取得標章。
另外,目前綠色採購,企業要去取得標章,會有驗證費成本,所以政府會有低碳化補助鼓勵企業。再來就是推動企業學習其他減碳不錯的企業,去看對方是怎麼推動,見習完之後回來,進一步在自己的企業內部推動改變。
在企業以外,社會大眾教育也應該要同步推動,成人教育部分,現階段政府相關部門雖然已舉辦很多論壇,但成效不彰,建議可以整合資源,以種子教師培育作為重點;在學校教育階段,不要用以往刻板教材,以生活化型態(像是繪本),讓綠色意識在各個年齡層扎根。
最後建議應該要針對某些產品建立標章制度,強制揭露碳足跡。以上是我們推動綠色意識教育上建議方向,當然執行細節可能還要再經過細部討論,謝謝。
(六)能源及公正轉型(桌長:張寒瑋)
我們這一組的團隊議題是包含光電議題、青年族群以及身心障礙族群等在面對淨零,尤其是在公正轉型之下,可不可以有更有效的社會溝通?
根據這樣子的議題脈絡,我們討論之後,在公正轉型的社會溝通裡面,是不是可以訂定一些原則,讓民眾知道這個溝通是確實有效,我們有提出一些建議,譬如說在一個有效溝通進行之前,應該要做利害關係人以及議題辨識,兩個都要做,因為辨識出利害關係人,可是這些利害關係人提出的議題是不是真的,是真議題還是假議題,所以這兩件事我們應該一定都要做。
再來在溝通時候,不同利害關係人在獲取所需要的淨零轉型相關資訊時,彼此能力其實是不一樣,因此要有差異化轉譯,或透過不同形式讓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了解,例如視障者可能沒有辦法用看的了解淨零轉型這件事情,所以這種差異化的溝通跟轉譯是必要。剛剛桌內在關於身心障礙者討論裡面,在前期,我們其實要先比較大範圍,先去看這個族群所面對的問題,幫他們建立一個參與的管道,讓這些人也有參與機會。
再來是宣傳和溝通,有效的宣傳和溝通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效益跟指標,才有辦法讓大眾判斷。所以剛剛有提出了一個議題,像環境部這邊,可能辦了很多關於淨零綠生活的相關宣傳,在「環境白皮書」裡面呈現相對應的活動成果,可是這個白皮書目前看起來仍由各部會單位自行填寫匡列有哪些指標或內容是跟環境有關,而這些揭露的內容需要一起檢視、討論,有哪一些指標是需要被衡量揭示的,這個也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溝通。
另外以國土計畫來講,國家尺度的大尺度跟鄉鎮尺度的小尺度,也都會需要進行溝通,而且希望是即時性的。有效溝通就是要確保這些意見都有被對接到政策裡面,那現在目前可能的對接方式,像國發會公正轉型委員會未來會出所謂的成果報告,委員會裡面應該要去確認各個部會是否把相關溝通意見納入政策,請各部會在委員會裡或對社會大眾說明。
回到國發會公正轉型委員會,在討論的過程中,桌內夥伴也有一些疑問,例如說公正轉型委員會的委員是怎麼遴選?這個遴選的機制是不是可以更公開透明?讓一般民眾也有機會參與遴選意見;公正轉型委員會會議紀錄也應該更細緻完整,讓沒有參與會議的人也可以透過紀錄了解會議內容。以上是我們覺得一個有效的公正轉型的社會溝通應該需要具備的元素。以上分享,謝謝。
【協作共創與成果分享會結論追蹤機制】
112年Let's Talk協作共創與成果分享會結束後,綜整該場青年意見彙整為「協作共創與成果分享會結論辦理情形表」,每半年追蹤 1次,追蹤2次後即改由部會自行列管。第1次及第2次追蹤辦理情形詳如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