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光電發展如何與在地社區共好、與環境共融?

團隊名稱 /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成立於 2020 年,致力於再生能源開發的環境與社會衝突解決。團隊成員來自生態保育、環境工程、社會經濟、公共行政等不同領域的青年專業者,我們深感光電開發衝突背後,有複雜的土地空間議題、環境生態議題以及社會脈絡條件的因素。我們參酌分析台灣與英、美、日、歐等再生能源先行國家的綠能政策,針對商用型光電場的規劃與開發制度與評估,提供太陽光電與環境共融的規劃方法、溝通工具與政策論述,並以獨立專業第三部門的角色,參與公部門、開發商與公民組織間跨域溝通的中介協調。本會秉持著「共融光電」的理念,從空間規劃的角度出發,梳理再生能源發展的空間秩序,同時不能忽略在地價值及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期待綠能開發形式可以多元並進,並促進在地參與或社區為主導型態的光電案場。

議題介紹

議題現況及問題:
台灣於2021年宣示加入全球2050淨零排放行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急速成長,但也因此產生綠能發展與環境及社區的衡突。由於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空間土地,在選址以及案場的設計上需要透過嚴謹的空間規劃思維及方法才能確保每個綠能的開發能夠兼顧環境生態的永續,並與社區做20年的好鄰居。本會提出「共融光電」的概念和策略,來回應個案的開發如何著重社區溝通及做到與環境共融。因此提出在這個提案中,我們提出「光電發展如何與在地社區共好、與環境共融?」的問題,希望藉由我們的研究及倡議基礎上,能夠透過青年好政的活動有不同的討論和刺激。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我們將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的位置與角色情境模擬的設計,以梳理電議題中關於「生產、生態、生活」的三個面向。藉由這樣的設計可以從不同的位置上理解光電發展過程與在地的複雜性,以及重新思考在面對衡突時可以如何解決。這樣的推演與討論可以讓參與者深刻的了解議題及其複雜性,除了期望參與者可以學習多元觀點的討論視角,同時也達到「共融光電」概念的交流及反思,得以將討論的成果公開並回饋給社會大眾。

附件下載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近日光電產業各種議題紛紛躍上新聞版面,你家附近有光電場嗎?你對臺灣光電開發爭議了解多少?是不是一定要犧牲生態或農漁業才能發展光電?光電產業發展,有可能與社區共融嗎?

 

光電產業其實牽扯許多不同議題,首先是世界淨零趨勢,各國與各地區紛紛提出碳費、碳稅等貿易壁壘,強力要求企業生產與營運過程,將碳排納入重要考量,而臺灣高科技產業既是最強勢貿易商品,也是排碳巨獸,為協助國內產業發展,綠能成為重要關鍵,且因為臺灣先天環境與條件限制,光電成為臺灣最能快速發展的綠電。

 

光電發展需要大量空間供太陽能板鋪設,產業與政府需求非常急迫,但法令、在地溝通、生態評估等方面卻缺乏完整性連結,在用地競爭下,加上對於光電理解程度不一致情況下,產生了許多光電開發與農民、養殖戶、在地居民的衝突。

這場Talk討論中,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先為與會者科普臺灣光電產業基本知識,並介紹國外許多光電融合生態保育或社區發展的案例後,邀請大家分組進行討論,活動虛擬一個期待發展光電產業的「普拉斯鎮」,由與會者扮演利害關係人,模擬實際可能會發生的溝通與競合關係。

 

許多參與者非常投入角色扮演,不僅忠實演出與大家進行協商,也自由地想像角色可能的心理、親友關係或態度變化,「其實每一個角色都是實際上確有其人,但大家的補充想像和互動,卻可能讓同一角色在不同組別中發展完全不同。」籌畫本次Talk的團隊成員吳勁萱發現,有許多與會者事先對光電產業做過功課,甚至有參與者認真研究過光電爭議案件的論文或個案,不論是角色扮演上的真實度或討論深度,都令團隊感到十分驚豔。

 

「這樣的溝通,在臺灣光電產業發展的現場,是很少發生的。」秘書長陳郁屏期待在未來,大家能共識出臺灣能源發展與在地社區、環境共融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