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和女子」是一群熱愛建和部落的女生組成,成員均為現任女青年會成員,在建和部落長大,渴望學習更多屬於自己的文化,本次計畫希望加深建和部落女青年對於部落移居者的文化磨合與相處為討論主軸,並以在地生活為核心,能對於部落公共事務議題產生更多地動力及能量,期望醞釀出青年對於部落居住環境權的討論契機。
住進我們的家-部落移居者的文化磨合與相處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預計採取「開放空間(open space)」的審議工具及設計思考ORID操作,「部落生活時空地圖」去勾勒部落居住空間的現況及開啟更多地想像,以「移居者」與「部落居民」間互動與磨合的挑戰,去察覺有更多地過往移居者適應的情形,並進行議題說明與探究。
以部落生活出現的大小「移居者」為軸線發展,以「鄰」「居」的角度,去看見「移居者」融入部落生活的嘗試與挑戰,在望向「大型移居者-大型開發案」居住環境權的願景、部落居住環境的磨合題,透過現場參與人員描繪部落居住環境的居住正義想像藍圖,以及對於未來居住環境地圖的描繪,看見部落原住民正在面臨的居住挑戰與問題,進而看見部落「移居者」與部落對話的重要,期望每一個子議題都能夠充分討論與發酵。
議題現況及問題:
1.屬於原住民族的居住正義
原住民族擁有獨特的文化,從族群本體、社會性、空間性到時間性,都是獨特的存在,在不同政權統治面臨不同遭遇,而國家發展與族群發展間需取得適當平衡,而落實原住民族居住正義正是達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契機,而部落居住正義的視角,不僅是租賃、賣售房屋的生活,更是以部落為家所,以部落環境整體作為原住民居住環境權的訴求。
2.城市邊境原民期盼的都會居住樣子,對映著部落空房的狀態
在大環境改變下,造成1960年代起原住民族遷移到都會區,而首要先解決居住的問題,但過去收支嚴重不均的情況下,原住民族群居在城市的邊境,從各項報導可見,原民會也坦言,政策面要解決都市原住民族的生存問題有困難度存在。
都市原住民族遇見的問題,居住是最重要最迫切要解決的課題。然而,也因為都市大磁吸效應下原青居住都市,造成部落以長者、幼童為主的居住人口,也陸續移入了許多追求生活環境品質的新居者,而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適應性問題,與在地部落磨合的挑戰也更艱鉅。
安居樂業是生活裡的目標,居住正義是讓人安定的基本要求,從1960年代遷移的起點到今日,再在國土計畫盤點下的部落文化空間,期盼能有針對部落文化空間運作的政策,期盼部落移居者可以有更多地認識部落原住民族的環境居住權利,並理解部落土地與居住空間的緊密關係,而面臨的居住正義面相又有哪些呢?
3.轉型正義下的原民部落傳統領域的居住環境權?
原住民族一直生活在這裡,經歷著不同的政權進入和離開,這是歷史的常態,而也在這段過程中,居者與移居不斷地發生。然而,政府透過內在殖民的方式統治方式,從中文化、去中心化、空間領域商品化與私有化等,造成歷史集體失憶。而現階段政府推動轉型正義下,以去除殖民性與尋回原民自主性的契機,達到友善對待族群發展,透過傳統領域的劃設能有效管理生態資源的方式,有助於落實轉型正義,要從部落的傳統領域及舊部落環境生活居住正義開啟對話。
凱達格蘭大道上「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抗爭發酵可見原住民族居住權的爭取行動,從「沒有人是局外人」觀點出發,支持私有地劃入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傳統領域為原住民原本生活的空間,生活是從土地發展而來,包含食衣住行育樂,人和土地上的動植物成為生命共同體,具有長久與永續發展概念。劃設傳統領域並不會改變土地所有權,而是當這塊土地進行大型土地開發、大型資源利用、生態保育與學術研究之前,能取得原住民部落的同意,透由這個制度讓原住民有機會來阻止影響傳統文化和破壞土地生態。
為什麼要劃設傳統領域包含私有土地?期盼能有更多元對話可能。又在這樣法規框架下,有沒有可能走出新的一條道路?從環評的角度看大型開發案,是否有機會可以提升社會文化調查的實務科學觀點?是否有機會納入部落同意權的行使?讓未來大型開發案落腳部落時,能成為永續共存的好鄰居。
4.原住民大出走政策影響之部落新居客興起
在上開各項錯綜複雜的因素下,造成部落原住民大出走至都市尋求工作生存機會,部落已進入老年化社會,並造成許多房屋土地出售,在鄒族政治家高一生的家書中提及的「在田地在山中,我的魂魄隨時陪伴。水田不要賣。」,可以看見原住民面臨土地販售與房屋轉賣的原住民保留地危機,位於平地之平地原住民地區,更是面臨多元族群共存生活的現況,在生活與祭儀互相摩擦與磨合下,在一波波退休客養生生活或投資客的紛紛簇擁下,部落來了一群新居客,在生活與文化的摩擦,更加地明顯與劇烈,原住民青年如何回家?回家的居住正義,似乎不僅是房子本體,更是回到部落這個大家的居住正義感。
5.落實部落公平正義的聲音需要被重視
在過去,暢談原住民族居住正義議題,多以管制性措施或針對都市原住民族居住正義補貼性政策為主,然而,台灣原住民保留地地區掛羊頭賣狗肉的掛名買賣事實,以及針對原住民保留地多數位於山坡地保育區域的開發限制,在部落人口增加、房屋不夠居住的情況下,在諸多限制無法成家,變賣土地換居在都會地區小套房的情形,屢見不顯,部落族人人口的減少,各層面地影響部落文化,在各項居住政策推動下,是否也須聆聽部落的聲音? 在提倡環境優先下,部落如何跟上這波改變?透過過往與環境生活的經驗,運用在當代社會生存遊戲裡。
6. 部落的居住正義行動該如何開始?
拉勞蘭部落的Sakinu老師常提及「土地不會拒絕任何一顆種子。」,每一個居者對於土地來說,就是一顆種子。部落裡的新舊居者的磨合挑戰,也在在形成與文化間的對話可能,如何有機會讓新舊居者有機會對話?讓移居者與部落族人間文化與傳統知識關係,能夠朝向一個有利環境的生活圈?部落與環境永續的關係,則需要更多地利害關係者共同討論。
7.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本次論壇以「部落移居者」作為主軸討論,從大型渡假村開發案的大型移居者到你我住宅旁新搬進的外地移居者,在部落居住環境權下,以山林共管的大家戶願景,聚焦在部落新移居者與部落族人的磨合挑戰。
部落觀點乘載地不僅是單一個人觀點,而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一群共同屬性及認知觀點的人群。從原住民青年面臨的三大面向的居住權出發,更從部落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可能成為未來原住民族重要力量之一,其力量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