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如何達成垃圾減量——談垃圾處理的現況與對策

團隊名稱 / ⾧居在垃圾島上

活動人數 / 35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我們是三位在生活中關心環境永續、剛好都是TWYCC(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的青年,

身在一個垃圾去化根本跟不上生產速度的島嶼,

許多地方都有垃圾掩埋或堆置消化不完的問題,卻被大家視而不見。

長居在「垃圾島」上的我們是否能一同在好好瞭解現況後帶出改變的可能 ?

讓#資源循環零廢棄 不是個口號,而是能在日常中被眾人實踐的價值。

 

在7/30的活動前,我們預計規劃參訪焚化爐/掩埋場/回收廠等行程,

邀請你一起加入這班作伙了解「垃圾旅程」的列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61447672821798 

(就算7/30無暇參與,但對參訪行程有興趣也還是可以先加入社團哦!)

議題介紹

議題現況及問題:
1、 資源回收及運⽤:台灣⾃民國 63 年公告廢棄物清理法,民國 86 年推動「資源回收四合⼀計畫」,但⾄今資源回收在實際執⾏上 仍有改進空間。許多民眾缺乏分類意識,部分場所未規劃回收機制,導致回收率低下;且延伸的關鍵問題是,⼤量回收物最終也成為進⼊焚化爐的垃圾,加速焚化爐的⽼化。
2、 垃圾去化量能不⾜:台灣的垃圾處理⽬前⾼度仰賴焚化爐,1990 年代政府推⾏「⼀縣市⼀焚化爐」政策,然⽽各縣市焚化爐過半超過使⽤年限,處理量能不⾜;地⽅垃圾掩埋場也逐漸⾯臨飽和且多管理不當,時有掩埋場⽕災事件發⽣,或是垃圾未完善掩埋直接暴露⽽外溢的情形。
3、 ⼀般廢棄物產⽣量逐年成⾧: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民國 104 年⾄今,總垃圾量持續成⾧,從 104 年的 722.9 噸成⾧到 111 年的 1123.6 萬噸。這些垃圾無法被妥善處理,早就超出負荷,卻 又持續增加製造量。同時,全世界⼈⼜每天製造的垃圾量⼤約是 350 萬噸,台灣平均每⼈每年製造超過 400 公⽄的垃圾;到了 2050 年時,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將⽐⿂多,⼈類製造的垃圾逐漸淹沒地球的⽣態環境。
4、 垃圾終端處理⼈⼒不⾜:有些地區的清潔隊員已年屆六、七旬, ⾯臨退休或健康問題。在清潔⼈員⼈⼒漸漸減少的同時,業務量 卻節節攀升,使清潔隊基層⼈員壓⼒倍增卻孤⽴無援。
5、 消費⽂化與⾵俗習慣影響:現代資本主義盛⾏的社會之下,拋棄 式⽂化伴隨⽽來的是⼈們消費欲望增加、垃圾量亦增加。除此之外,華⼈傳統⽂化中,除舊佈新、忌諱往⽣者⽤過的傢俱等觀念 深植⼈⼼,⼤型傢俱如沙發、彈簧床等垃圾等堆置問題嚴重。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台灣在國際上向來以資源回收⽐例⾼為傲,政府⼈員也經常以台灣焚化爐可以發電為傲;然⽽焚化爐無法根本解決垃圾過量的問題,掩埋 場的弊病也持續存在。台灣的垃圾量⼤,平均每⼈每年製造超過 400 公⽄的垃圾,是所有台灣公民應共同負擔的責任。透過改善現有的垃圾處理制度以及更有效促進全民的源頭減量,才可能真正地減緩地球負擔、並且避免讓垃圾散落於環境當中。
有些地⽅政府推⾏專⽤垃圾袋、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的機制,據統計有效減少 40%的垃圾量;但近⼀步推廣時卻有部分縣市居民反彈較劇烈,或因其他因素地⽅政府沒有推⾏。跨縣市之間⾧期有代燒垃圾與提供底渣掩埋等交易關係,但在垃圾量過⼤的情況下這樣的合作關係可能不穩固。這些問題的能⾒度不⾼,卻是每⼀個公民應該共同負責、共同⾯對的。該如何優化垃圾處理機制並確實落實有待凝聚更多社會意識和關注。

政府端而言,「使用者付費」的政策,往往能最有效率降低民眾的垃圾製造量,卻也在推行期間最容易受到民意的挑戰。民間也有越來越多人一起投入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以及源頭減量的網絡裡,例如無包裝商店、或是循環經濟、二手傢俱再生中心。期待透過審議活動的集思廣益,大家一起思考出更能落實在生活中的對策和提案!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由3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所組成的Talk團隊「長居在垃圾島上」,為讓每個Talk討論參與者對於「如何達成垃圾減量──談垃圾處理的現況與對策」議題,留下更能深刻的感受,團隊事先安排參訪大里清潔隊、文山焚化廠、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及寶之林資源回收園區,有了這些先備資訊後,可以讓參與者更能實際感受到議題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活動首先由臺中環保局黃秀華分享臺中廢棄物處理現況,目前臺中有26個清潔隊、3座掩埋場、1座水肥池,另外還有3座年齡至少都超過20歲的焚化爐,以及專收大型廢棄家具的寶之林廢棄家具再生中心,臺中也跟全臺各地一樣,垃圾處理都將面臨飽和或將達年限的問題,因此,臺中市政府也有相對應的政策正在執行,黃秀華請與會者理解政策的執行需要循序漸進,一切一定都會越來越好。

第二場專題演講則邀請永續雜貨專門店家務室共同創辦人RYO分享,他認為許多公共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或無感,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對的問題」,因此他建議現場參與者可以先練習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然後再進一步去設想如何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入的討論。

下午討論則朝「探討的是垃圾太多的成因」及「垃圾減量的可行政策」兩面向進行。青年們以臺中在地出發、以「里」為單位,打造資源共享的資源媒合平臺,也針對菸蒂問題提出「菸蒂回收獎勵機制」,透過類似菸稅的概念,調高菸價成為獎勵金來源,「回收菸蒂獲得獎勵金」想法,現場也獲得不少掌聲支持。

活動最後,「長居在垃圾島上」團隊希望大家討論過後能維持這份熱情,邀請所有人以「我覺得……,因此我承諾……」的句子寫下個人行動宣言,除了透過Talk討論將意見反應給政府外,也透過自身的行動,為環境永續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