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少子化趨勢的加劇,我國近年來許多學校甚至大專校院,陸續面臨退場的現況,導致大量校地及校舍閒置。這些閒置空間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將成為社會資源的徒然浪費。同時現今青年世代面臨著居住空間短缺和傳統就業市場的轉變,新世代的就業模式如遠距工作、自由接案、微型創業等趨勢日益明顯。這些青年就創業的變化對居住與工作空間的想像提出了新需求,亟需探索如何將閒置的校地及校舍等轉型為既能滿足居住也能支援新型態就創業模式的空間,進一步達成居住正義的社會理想。
退場學校校地及閒置校舍的活用不僅涉及教育、居住和勞動三大領域,也是一個跨部門協作的公共政策議題。從居住正義的角度來看,將閒置校舍轉化為社會住宅能夠緩解青年住房壓力,實踐居住正義的理想;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創造適合新世代就創業模式的工作空間有助於激發創新創業,創造工作權推動地方經濟成長;從社區再生角度看,活化校地能夠促進社區融合與發展,提升社區活力,讓社會住宅的設置更具備地方特色。因此,本議題的討論對於促進社會公平、經濟繁榮與社區活力具有重要的公共意義。
●閒置校舍的現狀與挑戰
台灣面臨的少子化趨勢,以及這如何導致學校閒置的現狀,閒置校舍帶來的社會、經濟以及環境上的挑戰。
●青創社會住宅的需求與可能性
分析青年面臨的居住問題及創業環境的需求,並探討社會住宅如何回應這些需求。新世代就創業模式(遠距工作、自由接案、微型創業等)如何影響對居住與工作空間的需求。
●轉型策略與設計原則
探討將閒置校舍轉型為青創社會住宅的策略,包括建築改造、設施配置等,以及轉型過程中需要考慮的設計原則,如可持續性、社區融合、地方多功能性等。
●政策支援與合作模式
分析現行政策對於推動閒置校舍轉型的支援與限制,探討跨部門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業、青年就創業相關組織以及社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