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遇到困難了嗎?從障礙觀點聊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

團隊名稱 / 臺灣蘭陽青年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臺灣蘭陽青年協會(原蘭陽人文社會工作坊)致力於促進青年參與公共議題、推動地方創生與教育平權。協會成員多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職與大學生,平均年齡不到 20 歲,透過審議式民主、公民咖啡館、模擬聯合國、公聽會等形式,實踐青年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影響力。

 

協會發起《留青》青年刊物,推動公益置刊與偏鄉讀書會,已串連超過 15 所學校,發行量破萬;亦曾辦理「不哲服,我選擇勇敢!」青年論壇、「蘭陽人文社會營」等大型實體活動,邀請學者職人授課,深耕宜蘭青年公共參與行動。團隊強調「青年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行動的發起者」,期許成為青年發聲與實踐理想的基地,推動在地與全國的串連合作。

議題介紹

障礙,是全人議題。無論身體條件為何,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所有人皆可能以不同形式經歷障礙。然,障礙經常被排除於社群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之討論外,即便在眾多社會議題中,障礙亦乃相對邊緣且鮮少為人熟悉的議題。這種被遺忘的狀態,反映的不只是漠視,更是整體社會對於正常與差異的想像的侷限。此次審議民主工作坊所要討論的,正是「障礙青年使用人工智慧產品的經驗」。現時人工智慧發展逐漸加快,相關產品及技術應用範圍日趨多元,可真正基於障礙友善出發的人工智慧產品設計,卻遲遲未能步入公眾視野。從產品發想到演算法編程、從製造至實際運用,整體流程常無障礙者參與。此種缺席,遺漏了使用者的經驗,進一步形成並重塑了一種「科技健全主義」(Technoableism),亦即以健全身體為標準,排除各種身體與認知差異的技術邏輯。

 

此次集思將從障礙研究中的社會模式(Social  model)酷兒(Queer)研究夬兒理論 (Crip theory)出發(社會模式強調障礙非來自個體限制,而是社會設計與制度排除所然;酷殘—即夬兒—理論則顛覆正常身體與功能的既定標準,強調差異本身深具政治性與創造性),肯認、賦權障礙夥伴充滿啟發性的生命經驗,從人工智慧使用視角切入,為參與者揭示科技與身體、權力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我們希冀藉討論彌合非障礙者與障礙認同者間認知的鴻溝,積極傾聽障礙主體的聲音(無論其是否以聲波方式呈現),讓更多人意識到科技需以共同參與為前提,被質疑、重構,以此打造沒有體能歧視(Ableism)的人工智慧新時代,也就是——一個屬於所有人的未來。此次審議民主將帶來議題理論的知性課程、障礙者現身的人類圖書館交流、分障別的細膩感性分組討論、跨組觀摩時段與非暴力溝通(NVC)圓桌。透過精心安排,讓參與者直探議題核心,成為往後障礙平權改革道路上的力量!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