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mukasa madayadayar 數位火塘:AI與部落智慧的雙向對話

團隊名稱 / 大建和部落青年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我們是誰?

我們是大建和部落青年團,一群來自臺東市建和部落的青年,雖然多數已接近青年壓線年齡,仍希望持續為部落發聲、創造對話的空間。

 

接二連三的行動—這是我們第三次舉辦部落論壇,這次主題聚焦在「AI 數位火塘——青年共談」,希望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從部落出發,搭起一座能圍爐討論的數位火塘。

 

建和部落是多元文化交會的地方,青年在其中看見傳統與未來的拉鋸,也體會數位工具帶來的衝擊與可能。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論壇,串聯更多青年工具與部落長者智慧,在變與不變的部落時代中,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這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青年行動。

議題介紹

當AI浪潮快速改變世界,也悄然進入部落日常時,對部落青年而言,這既是衝擊,更是轉機。AI改變了學習與產業的樣貌,讓知識取得更快速,產業更有效率,但也可能讓文化傳承變得碎片、失溫,與土地、人群的深層連結被稀釋。

 

本論壇以「從火塘到螢幕」為主軸,探討AI如何重塑部落學習、文化與產業,並透過POV觀點討論法,從不同角色與角度出發,思考科技如何影響我們與文化的關係。部落的知識傳承來自與祖先、土地的深層對話,這不是一支短影音、一個懶人包能取代的。

 

我們相信,AI不該只是都市與資本的產物,部落也應有參與、設計與定義的權利。論壇將討論如何讓AI協助記錄語言、轉譯古歌、建構智慧學習平台,發展在地的數位產業,成為文化保存與創新的幫手。讓部落從被動使用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

這不是要討論「要不要AI」,而是思考「AI如何為我們所用」,讓部落在科技時代中成為有主體性的參與者,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路徑。

一起來談吧!

 

從三個子題探究梳理:

(1)AI帶來哪些文化學習與部落的快捷與便利

(2)AI帶來哪些改變文化學習與部落傳承的衝擊與失溫

(3)AI如何成為文化學習與部落傳承的新夥伴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台東部落青年辦數位火塘論壇 讓AI成部落文化、產業助力

  •  
  • 中時即時  蔡旻妤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817700510-431401

 

在建和書屋,一起討論:AI 會帶走文化,還是留下更多可能?

 

114年8月17日,大建和部落青年團隊於「新建和書屋」舉辦了一場以「AI 與部落關係」為核心的青年討論活動。這場聚會吸引了部落青年、耆老與教育推廣者共同參與,透過世代對話,探討人工智慧如何成為文化保存、青年發展與教育創新的契機與挑戰。這不是一場嚴肅的研討會,而是我們想讓部落自己,親口說出對 AI 的想像與疑問。

討論一開始,有青年直白地問:「AI 能不能真的幫我們把語言留下來?」這句話讓大家都沉默了一下。是的,AI 的確能把語言轉成數位檔案,但語言不只是文字,更有情感、聲音、生活的脈絡。我們擔心如果沒有文化的把關,AI 會不會把族語變成冰冷的符號?

我們也聊到創業的挑戰。許多返鄉青年想靠 AI 做行銷、建立品牌,把「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發揮出來。但我們也誠實面對困境:資金不足、資源有限,還要顧及家人期待。有人說:「我們不想讓文化只剩下商品化的外殼,AI 應該幫助我們說故事,而不是取代我們的故事。」這句話,引起了現場許多共鳴。

在教育的議題上,老師和青年都認同 AI 可以成為好幫手——它能整合教材、提升效率。但耆老提醒我們:孩子如果只靠平板和AI學族語,會不會少了跟阿公阿嬤聊天的機會?文化不是知識庫,而是一種需要生活的傳承。

活動中,青年們以三大面向展開深度交流:

一、AI 與族語保存
討論指出,AI 有助於加速語言數位化、降低消失風險,並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與會者也提醒,若缺乏完善的語料庫與文化校正機制,可能導致直譯錯誤、文化斷層,甚至引發智慧財產權爭議。青年們呼籲建立「社群共建的語料庫」與文化詮釋權機制,確保 AI 成為文化傳承的助力,而非威脅

二、青年創業的機會與挑戰
AI 被視為創業工具,能提升效率、突破距離限制,並協助青年發展「越在地越國際」的品牌。然而,與會青年也直言,返鄉創業常面臨資金不足、人脈有限與家庭壓力,若僅依賴 AI 與數位行銷,恐陷入文化商品化的風險。因此,未來發展必須兼顧「生存」與「歸屬感」,讓文化價值在產業中被尊重與彰顯

三、文化教育與 AI 的融合
針對教育,青年們認為 AI 能協助整合教材、提升學習效率,並拓展文化學習的多元管道。然而,過度依賴數位工具可能削弱與生活、長者的連結。與會者建議未來應推動「AI 使用倫理」與「文化主體審核機制」,確保教育現場兼顧科技與文化深度

綜合討論,青年團隊在會後提出三點倡議:

  1. 以人為本,AI 是工具,不是目的——AI 是工具而非目的,政策與實踐必須尊重文化主體性。

  2. 建立長期支持架構,需要長期支持——推動常態化語料庫、青年培力與教材開發。

  3. 促進跨界協作——讓「文化 × 產業 × 科技」互補,創造部落永續發展新契機。

此次活動展現了建和部落青年的前瞻思維,不僅思考如何善用 AI,更在意如何守住文化根基,讓科技成為助力而非取代。身為主辦的青年團隊,我們感受到這場討論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開端。AI 是浪潮,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但我們也要堅持讓它成為幫助,而不是掠奪。正如一位青年總結所言:「我們要讓世界聽見部落的聲音,但同時要確保,這個聲音是真實而有靈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