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8月17日,大建和部落青年團隊於「新建和書屋」舉辦了一場以「AI 與部落關係」為核心的青年討論活動。這場聚會吸引了部落青年、耆老與教育推廣者共同參與,透過世代對話,探討人工智慧如何成為文化保存、青年發展與教育創新的契機與挑戰。這不是一場嚴肅的研討會,而是我們想讓部落自己,親口說出對 AI 的想像與疑問。
我們也聊到創業的挑戰。許多返鄉青年想靠 AI 做行銷、建立品牌,把「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發揮出來。但我們也誠實面對困境:資金不足、資源有限,還要顧及家人期待。有人說:「我們不想讓文化只剩下商品化的外殼,AI 應該幫助我們說故事,而不是取代我們的故事。」這句話,引起了現場許多共鳴。
在教育的議題上,老師和青年都認同 AI 可以成為好幫手——它能整合教材、提升效率。但耆老提醒我們:孩子如果只靠平板和AI學族語,會不會少了跟阿公阿嬤聊天的機會?文化不是知識庫,而是一種需要生活的傳承。
活動中,青年們以三大面向展開深度交流:
一、AI 與族語保存 討論指出,AI 有助於加速語言數位化、降低消失風險,並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與會者也提醒,若缺乏完善的語料庫與文化校正機制,可能導致直譯錯誤、文化斷層,甚至引發智慧財產權爭議。青年們呼籲建立「社群共建的語料庫」與文化詮釋權機制,確保 AI 成為文化傳承的助力,而非威脅。
二、青年創業的機會與挑戰 AI 被視為創業工具,能提升效率、突破距離限制,並協助青年發展「越在地越國際」的品牌。然而,與會青年也直言,返鄉創業常面臨資金不足、人脈有限與家庭壓力,若僅依賴 AI 與數位行銷,恐陷入文化商品化的風險。因此,未來發展必須兼顧「生存」與「歸屬感」,讓文化價值在產業中被尊重與彰顯。
三、文化教育與 AI 的融合 針對教育,青年們認為 AI 能協助整合教材、提升學習效率,並拓展文化學習的多元管道。然而,過度依賴數位工具可能削弱與生活、長者的連結。與會者建議未來應推動「AI 使用倫理」與「文化主體審核機制」,確保教育現場兼顧科技與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