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作伙來共乘,減碳有你我

團隊名稱 / 作伙來共乘

活動人數 / 4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本活動備有中餐及點心,歡迎曾經有共乘經驗或是對此方式有興趣朋友一同共襄盛舉!

共乘為國際趨勢,且在外國行之有年,相較之下,因為台灣都會區大眾運輸方便加上民眾喜歡自行開車出門,所以共乘概念一直無法落實。在2023年台灣車輛已經來到歷史新高(將近800萬台),數量依然持續上昇,恐怕會增加碳排以及氣候變遷的速度。本團隊為一群熱愛共乘的夥伴,從旅行、到通勤,團隊夥伴彼此共乘經驗達3次以上,且關注此議題已達一年之久,同時希望透過此議題能夠讓大家熟悉共乘機制在台灣運作的可能性。因此,本團隊將有鑑於此不斷攀升的汽車等交通運輸工具數量,提出計畫,並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

聯繫窗口:kobu19172@gmail.com

 

議題介紹

議題現況及問題:
1.議題主軸起源 本年度議題:「環境永續 -淨零排放 」。原因主要是在 2022 年 11 月經過 「 青 年關注議題調查」所得出青年最關心之議題。那在議題參考資料當中寫得 很清楚,在第一點國際環境永續發展趨勢就有提到關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 會重點決議:
(1) 2021 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首次將「逐步減少( 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燃煤時 代未來將走向終結。
(2) 2022 年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 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透過碳權達成多個國家能夠計畫性減 碳方式,鼓勵多國納入減碳政策實施,其中損失與損害決議設立新的氣候 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協助受氣候變遷嚴重衝擊的開 發中國家。 由上述可知,減碳為世界趨勢,各國正在透過碳交易與減碳機制避免氣候變 遷。
2.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有鑑於國際趨勢,再加上台灣本土的 2050 淨零排放政策,目前路徑以 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 為四大轉型 「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為執 行分類。
3.本團隊議題主軸 在根據 1、2 情形下,本團隊調查議題方向以「十二項關鍵戰略」當中的第 1 項「淨零綠生活」以及第 12 項「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為主,透過制定 共乘自駕小客車為主,除了友善環境(改善交通行駛效率),更能夠解決交 通壅塞碳排超標問題,同時在「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部分,若共乘機制 成熟,未來可將共乘車輛改為電動車類型。本團隊將會以三點進行議題說 與討論:

(1)探討共乘機制在台灣現行交通當中的法規層面與執行面
(2)探討共乘機制與一般大眾運輸的優劣比較
(3)探討共乘機制的需求、減碳效率以及共乘機制未來效益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分成兩大點,各大點當中各自有 3 小點
1.共乘機制在碳排方面
(1)實施共乘機制,結合在地車輛通勤幫助都市減緩交通碳排。
(2)實施共乘機制,能夠減少車輛的燃油消耗,幫助能源消耗減緩。
(3)長遠實施共乘機制,能夠幫助減少生產不必要的車輛,降低閒置車輛 數量。
2.共乘機制在交通與其他方面
(1)實施共乘機制,能夠幫助交通壅塞情形減少。
(2)實施共乘機制,能夠幫助都市解決停車問題及無私人運具或大眾運輸 不便地區之交通問題。 (3)實施共乘機制,能夠增加民眾收入,未來政府可將共乘收益考慮納稅 以外,更可以考慮將更多閒置車輛納入增加共乘效率。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全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於近年席捲全球,原因不外乎網際網絡的高速發展,人們更願意透過網絡更直接、快速的媒合彼此需求。透過「共享」,得以將閒置資源價值最大化,解決浪費問題。

臺灣因為都會區大眾運輸方便,加上汽機車的普及,「共乘」較少成為民眾移動時的考慮選項,而當「2050淨零排放」成為趨勢,減少不必要資源浪費及降低交通運輸碳排放量等,已成為重要的目標,而共乘機制也在減少交通運輸車輛碳排放訴求下應運而生,但如何促進民眾改變固有的交通習慣,提升共乘誘因,便成為「作伙來共乘」團隊希望青年思索的課題。

青年們先以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他們所觀察到的各種問題,其中安全疑慮及金錢等糾紛,可能會是許多人不願共乘的主要原因,而後再針對前階段觀察到的問題提出各種創意發想,思考如何在執行面、法規面及政策面上進行改善,像是訂價及收費方式需透明化、共乘法規需更加完善、與交通部合作宣傳等,都可以增加民眾共乘意願,達成「減少自駕」、「減碳」目標。

討論過程中,有青年提到國內在談論永續時總是太過嚴肅,應該以更輕鬆的方式將誘因落實到生活中;也有人提出「約會共乘」的概念,讓乘客與駕駛能設定條件,配對想要共乘的對象,在共乘之餘還有「相親約會」的功能,進而引發現場一陣爆笑。

Talk活動中不同職業、背景和年齡的青年,在歡笑中交換、了解彼此的看法,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期望能開創更多「共乘、減碳」推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