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嗨!我是情緒:如何在訴說中認識及健康處理情緒

團隊名稱 / 嗨!我是情緒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國內憂鬱症患者僅有兩成願意對外求助

根據社區精神流行病的調查發現,雖然臺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僅1.2%,遠低於美國的16.2%,但是臺灣被確認達憂鬱症的個案,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為74.9日,高於美國的35.2日;此外,臺灣憂鬱症的求助比率也相對較低,僅有20%,美國則達57.3%。

在臺灣,僅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會尋求幫助,而未接受治療的原因包括:不知道何謂憂鬱症、不願承認自己罹患病症以及抗拒治療…等。但憂鬱症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功能更受損,甚至增加自殺的危險性。

 

傳統價值與汙名化標籤加深對精神疾病的誤解

在傳統觀念及社會價值觀的背景影響之下,多數人傾向「不要哭、不要生氣」來安撫自己或兒少的負面情緒,導致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養成壓抑及忽視情緒的習慣,也因此當情緒出現時,很難與他人分享、訴說。

然而如今多數人仍然難以自然地談論與心理健康有關的議題,原因包括對「訴說」環節的信任建立,以及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在一般不瞭解的情況下人們區分了精神疾病患者與正常人,在這個過程中僵固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形象,同時加深了人們的恐慌與排斥,導致多數人難以在有需求的情況下去尋求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等協助。

因此在現階段的時空背景下,如何協助每個體能夠去瞭解情緒處理方式與認識自我,同時尋找並連結政府及社會資源,提升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會是急迫且必須面對的問題及課題。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

情緒是人們解釋或評估目前狀況變化之短暫、多成分的反應。情緒分為六個成分:認知評估、主觀經驗、行動傾向、內在身體變化、臉部表情以及對自身情緒的反應等。

壓力因應的反應取向代表學者Selye將壓力定義為:「身體對於加諸其上的任何要求,所做出的非特定反應」。他提出「一般適應症後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此一理論來說明個體對壓力適應的一般性和非特定反應,可分為警告反應、抗拒與耗竭三階段。

1、警告反應階段

個體腎上腺皮質細胞釋放出含有賀爾蒙的微粒分泌物到血液中,使有機體具有防衛的力量,以作為協助因應環境之用。如果環境中的刺激損害性過強,個體將在警告反應中的幾個小時或數日內,因無法忍受壓力而死亡。若刺激的強度個體能夠忍受生存下來則會進入第二個階段─抗拒階段。

2、抗拒階段

此階段個體的非特定性反應和第一階段是截然不同的,腎上腺皮質累積豐富的微粒分泌物,身體體重恢復常態,生理功能大致恢復正常,而有能力克服壓力。

3、耗竭階段

因個體長期暴露在損害性的刺激中,使得所需的適應能力喪失,能量耗盡,導致提前的衰老與死亡。壓力是刺激和反應的互動歷程,以個體認知評估為刺激—反應的中介變項,共有三個歷程:

(1)初級評估

個體覺察該壓力對自己是否造成威脅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影響個體界定該壓力是否對自身造成威脅有兩大因素:一為刺激結構因素,如預期到傷害之迫切性、刺激線索的模糊性;二為個體心理結構因素—也就是人格特質,如動機特性、對環境的信念系統、智力資源、教育程度……等。

(2)次級評估

一旦刺激被評估為具有威脅性,個體便會在心理思索對該刺激—壓力—可能的適當反應,以減除或消滅可預期到的傷害。此一歷程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為受威脅的程度;二為刺激結構因素;三為個體的心理結構,包括動機型態、自我資源、防衛性格、對環境與個人資源的信念。

(3)因應

經過次級評估之後,決定採用的因應策略,而加以執行之歷程。有三大類的因應策略:直接行動、防衛性的再評價、焦慮反應。

在情緒處理及壓力因應的過程下,首先都必須先認識及評估而後選擇如何處理及因應,因此此次主題以認識及處理為主軸並且以初段預防與壓力認知評估: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因應三個歷程做連結。而在這脈絡中也必須談到「Resilience」,翻譯為復原力指面對失落、困難或逆境時,有效的因應和適應能力。當生活變化帶來威脅時,這種自我保護的生物本能就會展現出來;來自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子也會相互作用,共同抵抗環境的不利影響。其實「Resilience」不僅是「復原」,更會在經歷瓦解和重新整合之後達到更高的平衡狀態。未來該如何提升兒童、青少年及社會的復原力也是我們團隊關注的議題。同時與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呼應也關乎到各個教育階段及政府不同部會政策之連結。

 

議題對討論主題的「重要性」

長期因應壓力不當將影響健康。許多身心疾病的表現受到壓力影響,發生身心疾病又構成壓力;嚴重、長期的壓力則容易引發焦慮相關疾患、憂鬱症、適應障礙症、睡眠障礙、飲食疾患、酒癮、藥癮……等問題(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

根據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105至107年臺灣憂鬱症人數有逐年緩步成長的趨勢。若是在平時的衛生教育與初級預防能有良好基礎,使國人更能認識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則可能降低憂鬱症及自殺機率。

青少年憂鬱症狀激增現象更透露出,年輕生命面對挫折不具彈性,承受不了環境的挑戰,也不堪生活壓力事件的積壓與負向情緒的累積,很可能選擇結束生命。在此初級預防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在初段預防當中包含了兩級的工作任務:

第一級為衛生教育,將正確的觀念、資訊,傳達給服務對象,提供個性發展認識情緒等促進健康方案。

第二級則是特殊保護的防範工作,改變心境、調整狀態、變換環境、預防意外事件。

「初段預防」是針對無疾病症狀者所做的預防工作,以科學方式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習慣而走向最佳健康狀態,或提供特殊保護以防禦疾病,其目的為減少罹病風險,並使群體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吳肖琪、葉馨婷、杜姁瑾,103)。發展性為初段預防最主要的工作任務,透過此階段擁有正確的知識促進健全發展,提升自我認識與調適的能力。

因此本次討論主題會以初段預防為核心,透過認識及瞭解如何健康處理情緒透過此階段擁有正確的知識促進健全發展,提升自我認識與調適的能力,達到初段預防所注重的發展性。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本次討論聚焦在如何於訴說的過程認識及健康處理情緒,因此規劃邀請金門在地青年參與Talk討論,進行彼此的生命經驗分享,以及反思個人經驗與他人想法。

在活動流程中,將安排心理健康相關背景之講師,分享心理健康服務資源,比較全國與金門地方資源異同。透過與會者的個人生命經驗故事分享,以及交流討論對於心理健康議題之政策建議,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更符合實務性的政策建言。

期待透過本場Talk幫助與會青年從分享中學習健康處理情緒的方式,並能善用釐清內心狀態的工具,使青年往後遇到困難時可以透過所學正視情緒,好好的與自己或他人訴說並釐清心裡的想法。同時亦希望與會青年在參與過後能夠將與主題相關之知識經驗運用於日常中,盼能透過金門在地諮商與臨床心理師的分享,加深在地心理健康政策與資源的認識,同時在身邊親友有需求的情況下能協助尋求相關資源。

 

 

附件下載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在這個時代,心理健康議題有漸漸被接受,但大眾仍無法完全放開包袱,去面對及討論心理疾病,對相關病狀仍抱有標籤與偏見,因此,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空間,讓這個社會能夠更開放地擁抱心理健康議題。

抱著期許,本場Talk團隊「嗨!我是情緒」來到金門,希望讓金門人的聲音也能讓更多人聽見,說出他們對心理健康需求的聲音。離島地區常會面臨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心理諮商師也是;再加上金門居民間緊密度非常高,資訊傳遞非常快速,一方面資源可以透過當地組織非常快速連結,但另一方面對於當事人來說,也造成了一種無法開口的壓力。

當地的青年們建議,除了課程的強化以外,也應該要讓學生多認識在地的心輔資源,例如金門家庭教育中心;同時因應當地心輔專業人力不足,可以多開放線上諮商,以改善諮商量能不足的現狀,也可以提高諮商意願。最後應該要有更多屬於青年人的交流空間場域,例如結合大學與社區,提供課程、手作、主題展覽等,以此建構同儕伴侶的陪伴互動機制,建立抒發管道。

人氣作家Peter Su說「無論未來誰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繼續過著, 只希望都還是像從前一樣堅強」,團隊在討論及實地訪查的過程中發現,在金門的人們都很認真的堅持他們的信仰,很努力的傳達心中的信念,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一起期待可以讓更多資源進到金門,讓金門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