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低薪青年對心理健康資源運用與阻抗-雲嘉南高屏5縣市為例

團隊名稱 / 中華身心健康促進暨研究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心理健康很重要,而政府常說已經提供很多資源, 但你是不是一點都不知道到底有什麼資源可以用呢?讓我們透過「青年好政 Let’s Talk 」來了解政府與民眾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差錯了?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青年離開校園初入職場、搬離原生家庭、重新建立人際圈,所面臨的壓力與過去在校園不同,過往學校提供的資源也分散各地,如身心健康因工作職場壓力遭受挑戰,各項資源將比以往更加分散⋯⋯等。然而,普遍低薪的貧窮現象使得青年勞工在承受身心健康困境更加劇,青年也難以支付高昂的心理諮商治療的費用。109年《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書》內更提及低收入跟健康狀況不佳是會交互作用,陷入惡性循環。

然而,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心理健康相關的政策,勞動部有「生活工作平衡計畫」來積極推動企業實施EAP員工協助方案,衛福部有「免費心理師駐點諮商」從社區心理健康資源推動心理諮商服務。然而,從各項數值來看109年自殺率、使用抗憂鬱藥劑的、自殺通報率,青年都是偏高。另一方面,薪資卻是偏低,反倒是房租持續上升。綜合以上各種壓力,青年勞工面臨的處境需要立刻介入協助。另外,外籍勞工也遭遇了相同的困境,甚至會因為語言的關係更加無法自立。這都不禁讓人思考是什麼阻礙了青年在心理健康支持資源的使用?或是企業為何不願意積極實施EAP員工協助方案?勞工們對於資訊取得是否簡單友善呢?

問題意識(一):如何提升企業實施EAP員工協助方案的意願?
問題意識(二):如何使各地衛生局心理諮商方案協助緩解青年勞工的身心困擾?
問題意識(三):如何推廣相關心理資源並建立對多元族群友善的網路資源?
問題意識(四):政府心理健康資源與企業EAP整合的可能性?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青年的心理健康議題

109年青年的身心狀態

109年的各項調查顯示了憂鬱與自殺的因素是當前刻不容緩需要面臨的現象,在自殺關懷通報年報中,通報原因第一名為「感情/人際關係」方面,佔46%;第二名為「精神健康/物質濫用」方面佔45.8%;第三名為「工作/經濟」方面,佔10.4%;從個別原因來看「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是以43.3%居於首位。然而,使用抗憂鬱藥劑的青年也逐漸增加,統計顯示出40歲以下國人使用抗憂鬱藥劑的人數,從99年228,076人到109年359,114人。這10年間增加了97,777人,提升了約157%。另一份資料更顯示長期以來15-24歲與25-44歲,自殺皆為該年齡區間第二名的死因。

青年職場狀況
110年9月20~24 歲 12.80%最 高,15~19 歲 8.84%次之,25~29 歲 6.62%亦在平均水準之上;其餘各年齡層 失業率則均在 3.71%以內。薪資來看25歲以下,年薪34.9萬(月薪約28,583元)、25-29歲47.3萬(月薪約39,417元)、30-39歲53.6萬(月薪約46,667元)。 然而,心理治療收費約1,200元以上/時,而療程通常為6次以上,許多心理諮商療程往往需要長時間,多次療程才能逐漸穩定。每個月付出4,800元以上,也是青年勞工的負擔。內政部租金指數也顯示租金自98年以來就持續上升不曾下跌,109年指數已經達到104.65。

職場資源
然而,政府在心理健康支持資源從職場來看,勞動部確實積極推動EAP員工協助方案的推廣並實施「工作生活平衡計畫」、發放鼓勵實施獎金,也成立相關網站多年。
當然,這一兩年也對勞工職場安全更加重視,企業設置廠護的人數標準逐漸往50以上就要設置,可由此看見勞動部對勞工安全重視逐年提升。只是政府這些年積極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企業實施率仍舊不高。如能提高企業實施EAP員工協助方案,青年勞工在職場上所承受的壓力以能獲得緩解。

社區資源
從社區角度來看,政府透過衛福部在各地衛生局實施駐點心理師的諮商服務,彌補社區型心理健康資源的缺乏,也積極推廣心理健康知識以及預防。只是因時段、場地、次數等限制,使得心理諮商的服務使用率偏低。然而,心理諮商費用通常每小時2000元以上,青年初入職場薪資較低的情況下,衛生局的服務將能緩解該狀況。

網路資源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有職場EAP的服務或是得知各地衛生局有相關諮商的服務能夠使用,資訊的落差也造成青年陷入貧窮結構的惡性循環。依賴網路做任何事情,在青年族群中是日常生活,使用網路的時間相當長。青年族群使用者中在有FB:768.6萬人、在IG:538.45萬人,青年也更擅長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評價與討論經驗。
於是,網路平台的建立、經驗交流、專業諮詢、社群平台經營都是相當重要的推廣,也能使公部門直接與該族群交流互動(如:文化部、海巡署或是主計處薪情平臺都是很友
善的規劃與推廣)。

語言困境
除了青年族群困在貧窮結構之內,外籍的移工或是配偶也時常面臨相同的問題,更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109年顯示有50.6萬名外籍移工在台灣工作,他們投入社會福利體系或是傳統3K產業,承受高風險的職場,也更容易遭遇身心危險。臺灣作為多元社會,需要更重視多種族以及語言溝通的順暢,無阻礙的交流是基本的權利。在澳洲透過移民政策鼓勵外籍移民擔任通譯作為加分,也成立電話通譯的服務,作為多元種族的服務,避免因為語言造成服務或資源取得的阻礙。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透過該政策相關的領域,如:心理專業工作者、企業相關人員、方案使用者等觀點來檢視該議題。以政策的利害關係人來分享實務經驗並說明現況,並釐清該議題的動機與阻抗。透過實際的例子來思考不同社經位置、身份、性別、環境等因素所真正面臨的困境,並期許在公部門在規劃相關計畫時,能降低資源取得的難易度,提升政策推廣的程度。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你心累嗎?你可曾被生活環境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吞噬,而感到喘不過氣?日復一日的疲憊,讓你已經到了窮忙心累的大爆炸臨界點嗎?

「低收入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是會交互作用,陷入惡性循環。」社會青年低收入與高失業率是現況,憂鬱情況也比過去十年更加嚴重與普遍,政府沒有忽視這現象,也推動不少相對應的措施。但是,為什麼我們好像不太了解相關的資源運用方式?中華身心健康促進暨研究協會以「低薪青年對心理健康資源運用與阻抗-雲嘉南高屏5縣市為例」為題目,帶領與會者共同發現那些可以被善加利用的心衛工具。

鄭皓仁臨床心理師表示成年人的心理壓力通常包含職場人際衝突、家庭或經濟壓力、工作挫折、或者工作負荷過重,進而導致恐慌、焦慮、睡眠障礙等,因此企業方為了維護員工身心健康,也應該有維護員工心理健康的措施。

在職場內部提供的心輔資源,大部分就是員工協助方案(EAPs),然而由於勞工法規中較無直接規範員工照顧心理健康的義務,再加上相關福利措施的分配,就可能影響企業提供的心理諮詢的意願。因此,與會者建議政府也應該開始重視大眾的心理健康,鼓勵企業員工健康檢查項目中,也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檢查,或是健保快易通的健康護照中,也能呈現個人心理健康樣貌,讓大眾可以逐步地更正視心理健康。

社會的健康,不只是專業工作者的努力,而是每一個人都要朝這塊努力,與會者也期待能夠有更強力的政策宣導,帶動大眾對於普遍心衛的認識,讓大家都認同有心理協助需求其實是很正常的,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