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如何妥善運用格外品降低食物浪費?

團隊名稱 / 社團法人台灣食農創生發展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大家好,我們是社團法人台灣食農創生發展協會!團隊成員長期關心社會議題,此次與格外農品合作希望可以針對格外品(規格之外的農產品)的運用進行討論,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

議題介紹

議題現況及問題:
臺灣因經濟發展的結果,形成農業生產基地在南部而消費人口集中在北部的 現象,消費者與土地直接連結性相對較弱,亟需強化消費者與本土農業連結 性。國內市場應積極推動農產品地產地消,減少食物運送里程,並提高糧食 自給率,達成節能減碳及友善環境目標。
根據 2020《負責任的生產和消費食品模式研議》報告提出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 業組織、聯合國糧食安全與營養高階專家小組之定義:糧食損失與浪費在價值 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故計算方式可按照產品類別區分為五大階段:生產 階段 (Production)、採收與儲存階段(Handling & Storage)、加工與包裝階段 (Processing & Packing) 、 運 送 階 段 (Distribution) 以 及 消 費 階 段 (Consumption),並將每階段發生糧食損耗原因區分為 5 種情況。
其中第四及第五種情況指出:
4. 分配與行銷:在批發以及零售分配階段的損失,糧食的損失及浪費可能因產 品沒達到消費者預期之外觀,亦或是超過其食用期限而遭丟棄。
5. 消費者端:是指居家或餐廳消費時所產生的浪費因為未達消費者或是餐廳的 食用標準而被淘汰、丟棄。消費者對食物之態度,如:偏好採購完美外表與新 鮮的食品,民眾缺乏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的意識,以及對糧食安全的疑慮,皆 會形成糧損與食物浪費。
零售端:零售市中劃分農產品的等級與消費者偏好亦會形成糧損與食物浪費。 基於消費者偏好外觀良好的食物,因此一些零售市場一般將外觀不符合標準的 農產品 (如:醜蔬果、尺寸大小不符合標準等)淘汰,加上消費者偏好不採購劣 質品,因此形成零售端的損耗。 報告統整包含生產端、運輸階段、加工階段、零售、消費者等各個階段及利害 關係人影響糧損及食物浪費之成因,本次團隊主要希望能建立民眾及消費者對 於農產品的正確知識及認識,也希望透過審議式民主的討論讓參與者一起討論 出格外品可以良好運用及被接受的因應方式。
糧損與食物浪費之成因---
糧損:
蔬果的栽培管理方式及採收時的狀態將影響蔬果採收後的品質及壽命,舉例來 說,栽培時若為追求高產量而施用過多肥料,將降低採收後蔬果的儲運壽命; 採前的水分管理也影響採收時果本身的含水量,進而影響儲藏情形;栽培期間 的病蟲害管理,將影響採收後果實是否容易出現病斑或帶有害蟲;另外,採收 蔬果的成熟度也將影響其儲藏壽命。而除了以上人為管理因素,採收前的氣候 條件也會影響蔬果的品質,例如在雨季採收的蔬果將帶有較多的水分,果實相 對不易保存。 蔬菜與水果採收後仍持續進行生理代謝反應,期間因呼吸速率提高,將持續消 耗蔬果本身儲存的養分,造成果實老化,改變蔬果質地與營養成分,進而影響 消費者食用的口感與風味。
例格外品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1. 造成友善耕作農民收入減少:採用友善、無毒農法的格外品高達 30%,導致農民收益減少。
2. 食物浪費:追求標準化的工廠不接受外觀不標準的鮮果,格外品處 理成本高、進口原料便宜,加工業者不喜好使用在地農產品,導致 格外品利用率更低,導致食物浪費。
3. 市場缺乏正缺認知:消費者較少接觸食農教育,認為格外品=次級 品,降低消費意願。餐飲業者難以找到符合需求的在地農產加工品。
現階段民眾/消費者/餐飲業者對於農產品認知、認識不足導致食物浪費及友善 耕作農友的收益困境,民眾/消費者/餐飲業者多數選擇進口或非在地之農產品, 可能是考慮外觀較差不符合標準的格外品或是購買成本的問題不願意購買而間 接導致在地農產品的困境。
根據農科院於 2020 年生鮮蔬果消費行為與形態調查結果,臺灣消費者購買的 農產品平均約有 24%遭到丟棄,並以「購買後放置太久」、「外觀具有瑕疵」、「保 存不當造成品質劣化」及「食味不佳」為主要原因。消費端的農產品浪費顯示 多數消費者對於蔬果的正確保鮮觀念有待加強。
透過地產地銷及格外品的介紹,提升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及產地的認識、提高格 外品使用率,減少食物運送里程及食物浪費、減少碳足跡,希望藉此提升消費 者與在地的連結性,提高消費者購買在地農產品之意願。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灣 2050 淨零轉型「淨零綠生活」關鍵戰略行動 計畫提出應引導民眾行為改變提升綠生活素養,其中零浪費低碳飲食之項 目此次提案著重地產地銷及惜食綠色餐飲,同時希望落實全民對話之全民 教育、共同行動。
1.零浪費低碳飲食
1-2 推廣零浪費餐飲服務及綠色餐飲
• 扎根廚師及未來廚師的惜食觀念
• 推廣綠色餐飲:為促進我國餐飲產業多元開拓與商機發展,辦理「盒 餐徵選活動」,以米食為主體的優質盒餐,妥善運用格外食材,讓消 費者在外帶餐食時可以享受兼具衛生、健康及美感的盒餐外,也能 領略臺灣米食好滋味。

※綠 食 宣 言
1- 優先採用有機友善食材
2- 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
3- 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
4- 減少添加物使用
5- 提供蔬食餐點選項
6- 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
1-3 推廣地產地消及食用低碳栽培農糧產品

  • 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並推廣消費者食用
  • 推動食農教育,建立零浪費低碳飲食素養:舉辦大型食農教育活動、 線上分享會及利用社群媒體方式推廣食農教育,並將淨零概念融入 食農教育活動並協助倡議。短期內希望食農教育推展層面拉大,將 食農教育深入家庭、學校及社區,幫助國民實踐健康生活,中長期, 將逐步擴大食農教育推展的對象,達到全民教育、共同支持農業及 全民保有健康的目標。同時,依據「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執行注意事 項」規定辦理農村社區增能培訓課程,依農村社區特性及發展需求, 客製化規劃培訓課程內容,普及農村社區食農教育理念。

6.全民對話
6-3 共同行動

  • 向產業、民眾、青年、公民團體等所有利害關係人溝通
  • 結合地方產業創生,投資綠生活、遊樂場所產業鏈

6-5 全民教育

  • 全民教育教材的建構及推廣:
    1.請各大專校院將「食農教育」納入大專校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 畫。
    2.補助政府機關、大專校院、民間團體辦理與食農教育議題相關之 營隊、校外教學、課程或研習等。
    3.定期提供健康小常識資訊(含食農教育)置於校園食材登錄 平臺,提升民眾對飲食教育、食農教育的理解,學習惜物感 恩、地產地消及飲食文化等概念。

SDGs 目標 12|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12.3 2030 年前,將零售和消費者方面的全球人均糧食浪費減半,並減少生產 與供應鏈上的糧食損失,包括收割後損失。
12.8 2030 年前,確保各地人民都能具有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和意識,以及與 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
SDGs 目標 2|零飢餓
從現階段 2050 淨零轉型之各項推動措施、目標、具體行動可以觀察到,現今食 農教育課程應於不同教育階段及民眾、消費者生活場域開始推廣正確觀念,雖 有許多補助及推廣計畫,但可觸及之民眾有限,此次將與社區大學合作並透過 格外品及地產地銷之課程提升基礎知識。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在臺灣凡是大型合作社或產銷班,在農產品採收後都會根據大小、重量、外觀進行分級,而農民分級愈準確、農產品銷售出路也愈多,才能提高農民收入,而其中市場規格之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即是所謂的「格外品」。

為了減少格外品的浪費,創造更高的農產附加價值,「社團法人臺灣食農創生發展協會」團隊帶領與會者探討「如何妥善運用格外品降低食物浪費?」。從永續飲食的三大重點,包含惜食、循環、低碳,讓與會者能夠認同與運用「格外品」,以達成惜食理念。

現場並邀請青農謝富羽透過視訊連線方式,遠端分享種植紅棗及杭菊經驗。謝富羽表示,紅棗及杭菊多少都會有外表賣相不佳的格外品,他的作法是將格外品轉作其他加工應用,像是將紅棗磨成粉,提供廠商製作紅棗麵線。

格外農品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游子昂接棒帶來「格外品與食農教育」專題演講。游執行長以高麗菜、鳳梨、火龍果、椪柑等蔬果為例,讓與會者充分了解格外品的處理現況,並且提到落果處置方式,他特別強調,由於落果難以掌控交叉汙染狀況,所以儘管臺灣沒有嚴格規定,但他還是建議大家少用,或採取其他更為安全的方式活用落果。

聽完兩位專家分享,與會者對格外品都有一定認識,進入Talk交流環節之後也都暢所欲言,經過一番討論之後,3組討論桌次都有提供建議,包含邀請大型企業、商家、攤販等單位拉高格外品使用率,以及藉由科技及自動化等農業革新技術,幫助農民減少格外品的產生。另外,將格外品納入食農教育也是重點之一,若能透過教育將正確觀念廣泛傳達出去,改變人們對這些格外品的觀感,相信就能大幅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