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輔導教師的生存之道—— 直擊校園輔導現場

團隊名稱 / 路邊工作室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民國103年《學生輔導法》頒布實施,校園輔導工作採三級輔導制度(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專任輔導教師以新身份進入國中小校園第十年,這期間輔導教師的聘用標準、工作內容與規範陸續發展成熟,在今年(110年)4月,教育部國教署公告《教育部補助公立國中小置輔導教師實施要點修正規定》,在此規定的附件六中,輔導教師的工作規範增列了假期(日)持續關懷等廣泛性用詞,卻未說明假日執勤的相關配套內容,在沒有明確解釋服務形式下,專輔教師在實務現場所面臨的勞資權益備受爭議。

目前主管機關在檢視校園輔導效能時,介入性輔導的量化數據常是焦點所在,現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導工作成果填報」內涵為統計專任輔導教師每月服務人次。我們思索,輔導效能的象徵是接受介入性輔導的人數增加?還是減少呢?專輔教師的服務案量該如何解釋比較合適呢?專輔教師的輔導處遇多元性是否被忽略?

同時,專任輔導教師的在職專業訓練資源未見提升,現行規範為一年18小時的課程,通常採用暑假、大區域之形式辦理,缺乏個別化選擇。心理工作者的專業耗竭程度與其輸出的輔導能量相關,現行輔導教師督導制度多是要求每個月的團體督導,人數眾多且多採用個案研討會模式,缺少了個別督導對工作者的內在增能,對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相對有限。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校園輔導能量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密切,輔導教師被視為貫穿三級輔導的重點人物,若能針對輔導教師角色上的困境與可能性做進一步討論與整理,以及盤點現行的專輔老師督導制度與在職訓練,有哪些是可以實際幫助到工作者,提升提供給學生的輔導品質,藉此提升校園輔導能量。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藉由青年好政平台,使一線工作者能夠在公平的情境下真實反映自己在實務現場的困境,同時透過討論,彙整輔導教師的自我成長需求,提供教育部由上而上的政策建議。並可以將論壇結果提供給《學生輔導法》第22條規範之五年一度的配置規則檢討。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路邊工作室今年以「專任輔導教師」的角度,直擊校園輔導現場,揭開校園輔導老師工作現場及進修管道的真實狀況,並邀請關心此議題的青年與現場工作者,一起來討論學校輔導老師的生存之道。

就實務面而言,專任輔導老師的制度已經越來越成熟,不過當然還是有「具專業輔導資格的老師人數是否足夠」、「輔導老師專業度是否符合要求」等問題存在,因此才會有輔導教師進修及督導的需求。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姜兆眉指出:「輔導工作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要讓更多非專業的人士能夠理解專業的輔導老師在做的事情是什麼。」臺中市學生輔導諮詢委員許哲修也強調:「輔導學生的工作是全校老師的責任,並非只落在輔導老師的肩頭上。」

下午青年們開始分組進入討論,現場教師們對於督導機制中多半採團體輔導,較少有個人諮詢的督導,或許可以採用區域學校合聘督導,來提升督導的量能。另外,在三級輔導法的架構下,提升一般教師的知能也是必要且可行的方法,讓一班教師可以更明確去判斷哪些問題或案例可移交由專業的輔導老師來執行,彼此互相合作,藉此降低輔導老師的業務量。

專輔老師實際的業務量其實很重,在學生越來越重視輔導諮詢的情況,目前法規規定的比例是否能夠讓輔導老師好好的處理手中的個案,期盼經過Let’s Talk的討論能讓問題浮上檯面,進而在政策面獲得更好的解決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