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探討社區支持資源布建策略與資源連結模式

團隊名稱 / 社團法人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出「沒有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的理念,2013年更呼籲各國要將「心理健康融入各項政策」,要求跨機關合作推動心理健康行動計畫,目前多數國家都依循此一目標,將心理健康列為國家優先議題。

唯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預算投入多寡,可反映國家對於心理健康議題的重視。以衛福部心口司整體預算來看,2018到2020年扣除口腔衛生、成癮戒治、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制基金辦理家暴處遇防治計畫等預算後,心理健康促進費用,僅佔衛福部總預算的「千分之三」,其中再細分出「精神疾病防治經費」,僅佔衛生福利部總預算的「千分之一」。

在衛福部現有的預算下,經費大多都投注在精神「醫療」部分。然而,精神照護系統登入的精神障礙者約有13.9萬人,扣除急性、慢性病床和精神護理之家收治的病人數,仍有11.3萬精神病人生活在社區中。

『精神疾病的社區需求人口,約是醫療端的 5 倍,總投入經費僅有 1/10;社區精神復健機構的預算僅有精神醫療機構的 1/100,健保經費比則只有 1/10。』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精神病人的治療除了需要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外,還需要持續期與穩定期的心理社會復健;精神復健需要協助啟動資源,其康復之路需搭配具銜接性、連續性的、整合衛政、勞政、社政的社區支持服務。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提出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等社區支持資源佈建的方向,建構社會支持網而非社會安全網。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精神疾病患者在生病之後,在學業、工作、休閒、人際關係等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樣的巨變往往讓人無所適從,甚至就此脫離原本的生活。

今年Talk邀請長期投入協助精神康復者重返社區生活的社團法人嘉義市心康復之友協會一起辦理Talk,邀請大家專注精神疾病患者康復後面臨的挑戰及相對應的資源幫助及應有的人權。

臺北市心生活協會李麗娟講師就直接破題,直言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上所遭逢的困境,包含汙名化、自由受到剝奪等等。臺灣每年有超過200萬人到精神科求診,占健保門診的11%,但還是會有怯於看病或確定罹病也不敢公諸於世等等的狀況。

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陳仙季總幹事也提到,許多精障者在找工作上相當困難,需要社會更多同理、更多接納,而伊甸園基金會活泉之家廖福源主任也點出精神病患者延遲就醫的狀況,基本上精障者平均的延遲就醫年數是1.68年,可見社會過往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採較不友善的隔離措施以及精神病的標籤污名化,為患者的求診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及阻力,不願就診的黑數反而造成社會更多的不安。

本場Talk則討論「社區資源分配問題」、「精障者的真實需求」,以及「精神病汙名化的主要原因」等議題面向,現有精神照護資源多以醫療單位為基礎提供服務,但精障者仍是需要以社區為生活範圍,因此,減少醫療資源,從社區支持資源來提供精障者融入社區,輔以醫療資源的協力,讓康復者可以更友善的融入社區。

而社區第一線的訪視照護人力不足的現實狀況,與會者也討論出建議可以安排醫療替代役,或者是培訓康復者擔任輔導員等來補足人力的缺口;而對於社區的其他居民來說,這也會是一個可以提升對於精神疾病正向認知的機會,可以透過當地的租金優惠或其他補助,也可以藉由精障者的社區服務,讓民眾可以更友善的接納精障者,支持社區據點的布建,讓社會安全網能夠更擴散的形成一個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