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線上+實體】臺灣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之處境

團隊名稱 /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本場將以線上及實體混合同步討論方式辦理,報名者請擇一選擇參與方式。

考量參與議體族群的特殊性,基於部份參與者(如:精神康復者)想保有半匿名狀態,又期待能與不同角色參與者對談,故在實體審議的基礎上亦提供「線上審議」作為選擇。執行上主會場配有視訊裝置供線上參與者了解會場各項公告和參與討論,過程中主持人邀請線上參與者同步加入討論、與實體參與者互動,線上參與者得以用聊天室功能取代需使用便條紙等書寫環節,紀錄者將紀錄投影並共享螢幕,使實體和線上參與者都能即時看到討論進度與產出。

本審議活動以實體為主,線上參與名額優先鼓勵精神障礙者,若有其他線上參與的需求,歡迎email(mhat.tw2@gmail.com)與團隊聯絡。

議題介紹

將討論包含「同儕工作 用於 精神病人康復歷程的影響 」、「 同儕工作如何和既有的體制互動 」以及「 如何營造發展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的政策及社會環境 」等面向,期能凝聚對於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多數人同意之方向。

(一) 議題現況及問題
精神病人同儕工作者的歷史最早可見於 18 世紀末法國巴黎的精神病醫院 (Bicêtre Hospital) 雇用康復的病人作為醫院員工。直到上個世紀,1950 年代精神藥物治療進步,全球啟動精神醫療去機構化運動,隨之而來,同儕服務與精神病人回歸社區生活的種種服務需求、病人權益的保護與促進、去烙印等倡議運動並行;1970 年後期,同儕服務已經運用於其他
範疇,例如慢性病管理、婦幼衛生,並且證實其對病人的治療有益處,特別是可提升病人治療結果和滿意度。精神康復者的同儕服務已被證實是一種對被支持的同儕、對提供支持的同儕(同儕工作者)、對家庭及照顧者、對服務體系,以及對社會整體的「五贏」服務模式。具體來說,精神康復者同儕服務可以創造 3.27 倍的成本效益。(以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心理健康委員會 “Peer Work Hub” 2016 年報告為例,每 1 澳幣投入利益關係人可以產生 3.27 澳幣的社會經濟價值),國際間同儕服務的成本效益分析也都有相似的結果。

同儕工作者 (Peer Worker, PW),精神醫療消費者同儕工作者(consumer peer worker),或稱同儕支持專家 (Peer Support Specialists, PSS)、「意圖性同儕支持」(Intentional Peer Support, IPS) 等,是指從精神病、創傷或物質濫用等復元過程康復的人,可以運用自己的康復經驗,經過訓練後以適當、有效的方式,去協助其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和服務,進而促進對方和彼此的康復旅程。同儕工作者之所以能夠成為同儕支持專家,必要的條件是他們所承擔「精神病人」與「康復者」這個特定的角色,自身罹患精神疾病、使用心理衛生服務和康復的生命經驗(lived experience),使他們能夠具備經驗知識上不可取代的「專業技能」(例如:對病人處境的理解力、感受力,對精神危機的風險覺察和回應力等);從科學實證基礎可以得知,非病人本人,部分的經驗知識技能是沒有辦法透過替代性的學習來獲得。所以,同儕工作者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是病人的「同儕」。

全國領有重大傷病卡的慢性精神病人數達 19 萬 9898 人(衛福部健保署,109 年 6 月 30 日),約全部重大傷病人數之 1/5;領有身心障礙者證明之慢性精神障礙者達 13 萬 56 人(衛福部統計處,109 年更新至第一季),約全部身心障礙者之 1/10;慢性精神病人需要長期精神醫療、精神復健及身心障礙者相關福利服務。而現有以專業人員為主體,高成本的精神醫療服務,反映在健保給付精神病人急、慢性病房等相關服務的支出比例歷年高居不下,病人也始終無法離開醫療服務依賴者、消費者的角色。綜觀精神復健或職業重建等情況也是相近,各種服務的專業人員資格或任用規範,皆以教育學位、課程學分、在職經歷年資、通過考試、取得證書、證明、證照等以教育學術背景為條件,這些專業條件並未包含「專業人員」到底是如何理解精神病人與病共存之中的困頓、努力、挑戰、突圍、復元的希望、情感的交流等生命經驗。

然而,要成為一位同儕工作者,主觀的經驗知識(病人同儕的角色)雖是必要條件,卻不夠充分。罹患疾病本身並不足以令病人成為一位專家。和其他各種助人專業的養成一樣,提供專業服務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是必須經過一定的專業知識教育學習、實習和職前訓練的歷程,並且達到專業界定的標準(符合專門課程、訓練、實習時數要求,或通過檢定考試、授證,以及繼續教育的規定等)才能夠被認定為「專家」;同儕工作者/同儕支持專家所提供的專業服務,也必須受到專業倫理規範。這些歷程和規範都是為了確保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之中能夠正式納入同儕工作者所提供的—「以人(服務對象)為本」、「復元取向」並且「超越創傷」的專業服務。

如上所述,同儕工作是能夠創造「五贏」的服務模式,發展、建立制度與執行過程亦需要相關利益人包括精神康復者、精神康復者家屬、專業人員(心衛社工、精神護理、精神復健職能治療、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康復者機構,以及衛政、社政、勞政和教育等有關公部門的共同參與,因此我們有必要聽取多元的聲音以檢視當前臺灣推展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的處境,進而促成政府正視,協助精神病人走向更完善且被充分支持的復元之路。

(二) 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本次提案以「臺灣推展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之處境 」為題,並設定三項子議題,邀請來自多元相關利益團體之青年代表分享、交換自己的經驗與觀察,逐步聚焦、發展共識行動:
子議題一:同儕工作對 精神病人康復歷程的影響
首先,建立精神病人接受服務的現況圖像,並進一步討論此些現況對精神病人康復歷程可能帶來的影響、囿限,同儕工作是否能成為突破現況的機會。

子議題二:同儕工作如何和既有的體制互動
進一步釐清推展同儕工作可能面臨的難題,尤其系統如何看待同儕工作的專業價值。此議題所討論之「系統」聚焦於精神醫療與社會福利,各系統內的服務提供者及服務使用者,以及系統外的公部門之間 看待同儕工作專業的態度與認同是否影響同儕工作發展。

子議題三:如何營造發展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的政策及社會環境
最後,我們應該怎麼建立同儕工作者的專業養成歷程及專業規範,並從現有的政策面與社會環境面檢視,若將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納入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之中,我們還需要做什麼。
(三) 對 Talk討論的期待
透過三項子議題將本次審議議題「臺灣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之處境」
解構再聚焦,我們期待:
1. 確認發展同儕支持工作模式於精神病人服務之可行性。
2. 促進多元利害關係人對精神康復者同儕的生命經驗 (lived experience)的理解與對話,催化發展為專業認同之可能性。
3. 建立支持精神康復者同儕支持工作模式發展的政策與社會環境。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長期致力於促進人們心理健康與防治心理疾病的中華心理衛生協會,非常清楚現代人有非常高的比例患有輕重不一的精神疾病,由於生活的壓力與焦慮所累積而來的痛苦實在「不足為外人道」,再加上擔心自己的心理狀況被得知之後會引來異樣的眼光,所以大部分的精神病人都寧願默默自己面對。心衛協會今天帶領大家關心「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機制讓有過類似經驗並已經康復的人,成為一股溫暖的力量,支持其他仍深陷其中的患者。

這場活動採用線上及實體混合同步討論的方式進行,跨越空間限制,匯集行政院唐鳳政委、青年署陳雪玉署長、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臺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張玨老師、以及關心康復者處境的青年,分別在線上及現場共同發聲,唐鳳政委鼓勵大家「疫情時代下不要排除任何人,共同打造共好的心理健康環境。」而青年署陳署長及衛福部諶司長也共同希望透過針對康復者同儕工作的討論,讓社會安全網能夠更加健全。

討論階段分別討論同儕工作對精神病人復元歷程影響、如何和既有的體制互動、如何營造發展精神康復者同儕工作的政策與社會環境等議題。青年們就自己的感受、經驗,提出了許多不同層面的看法,包含「政策面應積極促使同儕工作自由發展、不受框架侷限」、「透過教育管道及媒體報導的分享,去除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相關的污名」、「建立同儕工作者與社區的連結」等等,另外也有青年建議同儕工作者的相關資源,可以跟身心障礙需求評估(ICF)做結合,讓精神疾病患者能更了解社會上有哪些幫助的力量。

精神病人同儕工作者機制由來已久,國外施行的狀況也都相當好,事實上包含慢性病管理、婦幼衛生等領域,也都可以藉由同儕工作者來提升治療成效。團隊期待透過Let’s Talk的討論,能讓這個議題廣為發酵,帶動更多人一起來關注,進而真正落實在政策面上,打造更優質、更全面的心理健康安全網,讓同儕工作者能更正式的納入醫療體系,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中堅力量。

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