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技職國手在爭取獎牌的路上,自身心理健康被重視了嗎?

團隊名稱 / 社團法人國際技能發展協會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台灣在國際技能競賽的優異表現,每年屢創佳績,國手的技能訓練越來越扎實,在競賽中帶有優勢。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技能競賽,且每位國手只能參加一次國際賽,無不傾心奮力一搏。儘管不同職類領域及指導教師的訓練方式皆不同,適當的高強度訓練也有助於能力的提升,但卻發現很多國手的訓練期有如與世隔絕,幾乎無休假,缺乏個人空間與喘息時間,也缺乏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國手在訓練的路上,心理健康是被忽視的一環。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在 2019 年成立國手培訓中心,也增設了一對一心靈輔導員及探索營隊等活動。在 2020 年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第 2 屆第 7 場巡迴座談上,歷屆國手及相關政府單位皆有討論到國手心理健康的議題,座談中便提及現行的心靈輔導員可能同時是國手的指導員身分,會限制國手想分享的內容,且較難獲得心理諮商專業的建議。因此需要我們共同來檢視這個機制的設計及其他可一併投入的資源。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技職的議題往往較難在主流媒體上受到曝光與重視,關於技職國手的心理健康狀態及資源,相關資料更是稀少。今年 10 月獨立媒體《報導者》以體育國手的心理健康規劃專題,提醒大眾正視國手的心理照護與資源;近期體壇上也有越來越多聲音呼籲心理健康的重視。雖然體育競賽及技職競賽在制度上仍有許多差異無法全面參考,但以同樣都是國手身分參與在訓練中,技職國手的心理健康亦不該被忽略。技職國手的年齡層是青少年性格養成重要的 15 至 25 歲期間,但往往處在一個高壓限制多的訓練環境;目前現有的心理健康照護措施,亦尚有許多待優化的空間。心理狀態若能維持好,整體而言能降低比賽失常狀況,且更能夠面對訓練或是比賽時的各種挑戰與困境,讓國家投注資源栽培的人才也更能夠在重要時刻好好展現能力,希望國手及獎牌這份光環不是用扭曲而不健康的方式打造而成的。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透過活動統整來自業者、學生與專家學者建議,在活動中探討成為技職國手後到國際技職競賽中所遭遇的心理健康狀態與提供心理支持系統可能性方案,並培養與會者對技職領域了解,也更能同理不同身分的處境。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技職界的國手與專業賽事的選手們,在爭取機會過程中,需要長期經歷面對各種預賽與訓練,生理上需面對大量負荷之外,心理上也往往要承載超越一般人能力所及的壓力,但似乎甚少人想到選手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於技職國手們心理健康的相關資料與文獻更是少之又少。

在這個情況下,本場次Talk團隊國際技能發展協會以「技職國手在爭取獎牌的路上,自身心理健康被重視了嗎?」為主題,想開啟大家對於技職國手們所在的環境有更清楚的認識。

從現場兩位技職國手以及競賽裁判的訪談分享,已經可以感受技職國手目前面對到的困境與利害關係結構,進而點出現行國手心理支持系統的不足之處,短紀錄片讓與會者更容易進入情境,有助與會者瞭解國手要面對的壓力與挑戰。

為了國際競賽,技職國手不只要日夜不休地訓練之外,還要吸收很多國際賽事中的專業的知識;但國內的指導體系或者支援體系,都還是較無法對國手提供足夠且跟上國際競賽實際需求支持的彈性配套。

後續的分組討論中,與會者也提出進一步探討改善現況的行動方案及指導方針。青年認為選手的指導團隊都應該具備心理輔導的知能,隨時可以關注選手以及培訓團隊的心理狀態,並進行心理衛生教育,提供相關資源輔導。在技術的專業指導培訓下,培訓與參賽後後應該也要有一個回饋機制,讓選手的意見有管道可以抒發,並對政策有實質改善的意義。

最後的階段,與會者也期待政府提供選手完善的身心指南,不論是生理或心理都應該要有充足的參考方針。選手未來的出路,更被建議藉由跟企業的合作,讓企業的資源進到體制內輔助培訓,並且賦予選手們未來進入業界的機會,才能讓技職國手可以安心的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