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學生心理衛生之輔導資源量能探討與解方尋求

團隊名稱 / 重「心」啟動

活動人數 / 35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 近期臺灣學生心理狀況及統計數據
2020 年 11 月,在臺灣大學接連發生三起學生自殺案,後續各個大學皆有學生自殺的狀況發生,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也造成不少的討論。依健保申報資料分析,2019 年臺灣人因精神疾患就醫約 280 萬人,25 歲以下占 12.5%(大約是 35 萬人),這僅是有就醫數據,背後未就醫黑數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在 109 年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期末成果報告中可以看到自殺通報人數,15-24 歲這個年齡層在 2019 年通報就占 22.6%。憂鬱人口的數量增多的現況也反應在大學的輔導諮商現場,每學年大學諮商人數都是需求大於供給,經常發生預約不到的狀況,以台大為例,每年的個別晤談服務人數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 2019 年個別諮商人數更是突破 1 萬人次。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2020 年 11 月已有 76 名各級學校學生因自殺而往生,2019 年大專院校為 59 人;意圖自殺人數部分,從 2018 年的 800 多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1350 人,年增 68%,而至2020 年 11 月意圖自殺者也已達 1000 多人。而這樣逐年升高的憂鬱人數、需要諮商人數、意圖自殺人數也讓第一線的學生輔導中心常常面臨需求量大,但供給面無法負荷的現象。
◼ 學生憂鬱人口黑數存在

然而這僅僅只是反映我們所能看到的數字,國內大學生大多依循「逃避-自行調適-找朋友-找心理專業」路徑處理心理困擾,有許多學生可能會有需要心理諮商的狀況,但可能因為尋求心理諮商而對自我產生負向評價,造成實際去求助的人數還是有存在黑數的情形。
◼ 輔導專業人員困境
不過依照全臺各個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的現況,我們能發現的是輔導人員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差距。臺灣現有的學生輔導法其中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一千二百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一人;超過一千二百人者,以每滿一千二百人置專業輔導人員一人為原則,未滿一千二百人而餘數達六百人以上者,得視業務需求,增置一人。但空中大學及宗教研修學院,不在此限。」但在學生憂鬱狀況越發嚴重的今日,輔導室人力是處在吃不消的狀況,各個大學只能透過調整學生輔導的規則,使得每個進來輔導中心的學生都能平均使用到這項資源,不過這對於可能需要固定輔導的學生個案心理狀況而言,並不是一個真正能幫助到學生的決策。何況輔導中心的專業人員也都知曉唯有穩定的與個案做諮商,才能培養有效且有正面力量的輔導效果,但顯然在目前的輔導三級制度現況下,專業輔導人員(心理師、諮商師、社工師)的定位並不是清楚明白,且法令也沒有明確地規定在這個制度下的人員的職務內容,會很容易發生諮商師除了學生個案需要服務以外還要舉辦校內各個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活動,而造成人力的耗損。
◼ 如何改善與改善的困境?
如果要改善目前的學生憂鬱的可能性,理想上應該從該如何防範做起;然而,在國內目前的制度上,要是想辦理自殺防治教育、提供心理諮詢管道、增加心理健康促進課程等,所會面臨到的問題是缺乏跨部會的政策、校園諮商師人力問題、學校上課時間有限以及大家對於心理健康並沒有存在一個明確的定義,這些因素雖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它們之間都存在著關聯性,甚至也牽扯到目前的三級輔導制度,在此我們也可以歸整出台灣心理諮商輔導的問題就像一大坨打結的毛線,在不同地方都有難解的小結,而彼此也都存在一個更大的混亂。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我們所聚焦討論的主題為校園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又以輔導量能提供與評估以及校園預警系統和心理衛生知識的建構與我們的主題有密切的關係。校園心理健康問題為國人在進入社會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在學生時代,學生並沒有對於心理健康的正確認知,以及大環境也沒有提供學生、專業輔導人員健康的輔導諮商制度,我們認為這樣的缺陷在有需要這些資源的學生族群上會造成隱疾,而這樣的隱疾如果不改善、治療,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將這些能夠處理或未能夠被處理的問題帶進社會中,對於社會將會產生惡性循環以及不健康的心理環境。

(三)對 Talk 討論的期待
1. 提高各世代對學生心理衛生關注度的方法
2. 增加學校對於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措施(課程、講座、校園自殺防治)
3. 使學生對於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敏感度更加了解
4. 提高學生對於同儕心理狀況的預警
5. 增加校園心理人員的相關預算
6. 改善心理諮商目前僧多粥少的狀況
7. 促進現行三級制度的改善
8. 使整體民眾對於現行制度面在校園心理諮商的困境更加了解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根據衛福部統計,民國107年到109年,15歲到24歲青少年的自殺人數從193人升至257人,足足增加了33.2%,曾有自殺企圖者更是上升62.9%。也就是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日益加重的趨勢下,校園裡的諮商心理師的角色顯為重要。
本次Talk團隊重「心」啟動,從現有的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邀請大家一起討論更多制度外的資源,來支持龐大的校園心輔需求。

今天邀請淡江大學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許凱傑諮商心理師分享,目前需要學校心理輔導資源的學生愈來愈多,但各級學校都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以大專院校為例,每1,200名學生僅配置1名專業輔導人員,學生平均需等待1個月的時間才能排得到諮商,且專業輔導人員工作量龐大,但薪資受限現行法規法令的限制,導致了薪資結構的不平衡,價值嚴重被貶低。另外,校園裡的危機個案處理無法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某種程度上會遭遇因彼此相異立場而無法配合,或是彼此處理方式差距甚大,因此造成危機處理成效不彰。

與會青年也針對校園心理諮商輔導能量匱乏問題進行盤點並提出建議。首先,臺灣社會對於心理健康衛生問題不太重視,連帶著諮商心理行政單位也會被輕視,進而給予諮商心理單位不必要的行政業務壓力。因此,列為首要改善的目標應是解決諮商心理師的工作負擔。

另外學校的輔導老師,通常也有諮商心理師資格,就必須同時遵守來自教育部及衛福部兩個上級機關的行政指導,因此相關外部相關規範應有所合併,不應區分衛福部或是教育部的法令,而是由一套中央體系來處理,否則諮商心理師一邊要照顧教育部,又要兼顧衛福部,會讓諮商心理師疲於行政法規的程序。期望能藉此找出具體改善之道,以創造更完善的輔導資源體制,改善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