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議題現況及問題
依據衛生福利部於 2017 年公佈的《第二期國民心理健康計畫》資料顯示,從醫院、社會局、學校等各單位所呈現之心理健康議題中,全人健康促進、職場壓力、災難創傷、自殺防治、精神疾患、藥物與網路成癮等議題,皆是在當今社會中較常見之心理健康狀態。然即便已可見心裡健康議題已對國民的生活或是心理素質產生影響,仍然有許多心理健康措施無完善建置。同於上述計畫中的資料亦顯示出當今心理健康建設上出現的議題,包含:
1. 衛生醫療資源以治療為重,輕於預防
2. 心理健康專業人力知能應更加精進
3. 心理健康資訊系統待完善整合
4. 心理健康政策缺乏跨領域之實證基礎
不論何項議題,從議題的篩選上即可看見,在政策上的整合與實際的民眾心理需求之間,似乎出現了落差。在實務現場中可見,部分醫療系統期待預防更重於治療,然民眾對於心理健康資訊尚未有清晰之概念與訴求,不確定,依據董氏基金會於 2017 年針對 18 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調查,可見儘管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認可的,但當提到要到何處求助、是否知道當地的心理衛生資源時,有 72.8%表示「不知道」。即便台灣在心理健康照顧上,有著良好的資源,不只在醫院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在學校亦有輔導老師的配額、教育局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在社區中亦有心理諮商所、衛生局、社會局、心理相關之基金會如張老師、生命線,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心理健康資源的概念在民眾的形象為何?使用資源的情況為何?以及心理健康資源的普及率狀況為何,皆是在數據之外未能得知的狀態。因此要如何能夠以民眾實際訴求,去推動對應之政策、超前部署,將會是目前在各政府部門推動心理健康促進之前,需要審慎考量之向度,同時也將會是本次議題討論的核心價值。
(二) 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1. 相關性
在心理健康的主題討論上,不同單位部門會有不同的專業意見與想法,當論及心理健康議題時,所涉及的專業將會包含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社工、個案管理師、輔導老師等多種助人行業之專業,這些職業在系統上的合作皆是環環相扣,然依據專業的考量不同,所進行之心理健康處遇或療程的安排亦會有所不同。
然而,不論何種,在助人工作上,當前最應當重視的並非專業的權威,而是民生的需求,尤其心理健康議題因涉及到人的整體發展,所考量的面相將不會只有專業上的知識,而是需要瞭解民眾的整體社會背景,如年齡、家庭史、學歷、生心理狀況等多種綜合因素評估後,再選擇適合的互動或療程,因此在心理健康的推動亦是如此,故需要嘗試理解民眾的需求與期待,才能給予適當的規劃與安排。
2. 重要性
同理運用到當今的社會現況中,要解決長年對於心理健康政策困境,除了聆聽與尊重專業的評估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重視現今民眾在心理健康的訴求期待,包含:心理衛教、資源取得、政策推動等。當能夠知道民眾的訴求,以及理解民眾目前的認知階段後,才能採取適性的策略,進行政策的有效推動,以造福國民的心理健康福祉。
(三) 對 Talk 討論的期待
1. 讓青年可以透過 Talk 的形式,滾動出對於心理健康在社會的現象。
2. 透過審議式民主的討論,讓現況的心理健康實際需求,能從多元的視角進行整合與歸納,以建立心理健康政策推動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