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現行教育課綱中,心理健康課程附庸於健康與體育課程之下。高中階段健康與體育領
域課程規劃為每週 3 節課,然實際上大多數 2 節為體育課程,又剩餘1 節得平分生理與
心理健康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授課時間太少,且內容主題過於簡略,無法實際應用於
生活中,與實際需求有所落差。現行心理教育不足下,青年對於相關議題知識缺乏、重視
程度與通報意識不高,除了無法強化我國青年之心理修復能力,也可能導致高風險族群
的數量及其需求被低估。另外,心理課程之師資大部分不具心輔背景,專業度存在疑
慮。
本議題尚待討論之事項如下:
1.心理課程的獨立與否及可行性
2.心裡課程預期達到的核心效果
3.課程內容需涵蓋之面向
4.課程執行形式(評分機制、課內外時間、講述或活動討論...)
5..師資素養培訓方式、人力資源問題之解方
6.政策制定到落實間的過渡期規劃
7.評斷該政策成效的審核機制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1.世界衛生組織提及:「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教育為心理健康促進的重要
基礎,擁有相關基本知識,才有足夠意識與能力照護自身與他人心理狀態,並提升大眾對
於精神疾病的理解,打造更友善的環境。
2.心理健康為我國國民之普世權利,心理知識則不應為被壟斷的文化資本,因此,義務教
育中若能提供足夠學習資源,使不易接觸此領域之階層能直接透過義務教育習得相關
知能,或許一部分能減緩社會不平等
3.心理治療及諮商資源有限,可從前端教育面降低總體需求量,緩解資源配置不足問題
(三)對 Talk 討論的期待
1.促進不同背景之青年相互討論,激發碰撞不同的想法與思辯
2. 釐清當前政策與實際情況的落差
3.分析出若獨立心理課程的預期效益有哪些?同時又會有哪些困境或弊端?
3.討論出課程內容應包含哪些面向,以及內容比例如何配置(例如理論與應用、疾病與
一般健康之佔比)
4.研擬心裡健康課程師資來源及相關配套
5. 擬出細節方案(例如上課時長、分數機制、課程形式)
啥款?!獨立高中教育中心理課程的困難與解方!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附件下載
議題分享人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作為高中生的你,或曾是高中生的你,需要什麼心理課程的支持?」在高中階段有很多心理需求與認同,而心理課程的形式與內容,要如何達成學生心理的健康,是今天執行團隊協貓三諫客希望與大家一起思考的。
我們發現,現行的輔導課內容多為生涯規劃課程,主要介紹科系介紹或升學管道說明等,而有些生命教育課程則帶有宗教元素,與大家期待的自我探索或心理健康的內容有所差異。
而根據林上能諮商師的說法,高中時有接觸過諮商的學生比例為25%,因此心理健康相關的諮詢管道介紹或是一些基本素養,如能以課程的形式呈現,更能夠直接幫助到最多高中生,讓輔導課不只是單純的指引未來規劃路線。
下午接續的Talk分組討論,以學校、政府、第三方外部單位、以及學生本身等面向切入。在校園端,與會者提議可以讓地域相近的學校做跨校資源的結合,藉由資源共享降低輔導老師的行政工作量。而政府則可以在支持這樣的跨校資源整合之餘,更加明確提供校方輔導分級分類標準。除此之外,跳脫體制的第三方單位,如教育性質的NGO,與學校共同加入心輔課程教案的規劃與教學上的協力,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多元的思考。
身為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心理課程的支持?這個問題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我們還是期待能夠透過不斷的討論,學生發現真正的需求,並勇於發聲來創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