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以參與動機作為錄取篩選標準。
走出醫院與監獄外-邁向社會復歸的精神衛生法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本會議採取實體審議形式,透過法律、醫學等相關專業工作者分享精神衛生法的實務運作的困境,促進與會者對精神障礙者涉法的理解,並於分享後以混成的世界咖啡館形式進行審議討論,創造專業角色與社會大眾的多元對話,對議題形塑更全面的思考方向,進一步發展為以復歸社會為導向的精神衛生法。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精神衛生法》在醫療以及法律上的實踐與處遇因為近期的攻擊事件而受到高度關注。而此法在過往並非完美、不具問題,在一個社會中精障者如何被對待,法律希望精障者如何在社會生存? 如何協助?而法律實踐在醫療場域遇到怎麼樣的困難?這些都需透過專家角色以及社會群眾的溝通,所謂大眾期待的社會安全網才能被具體落實。
條列目前的爭點:
1. 現行法規缺乏對社會復歸的積極想像。
2. 矯正署當前如何「矯正」精障患者及復原力的方針不明確。
3. 社會大眾如何看待「精神病院」以及精障者,尤其當精障者犯罪時,社會大眾該如何脈絡性的理解以及避免焦慮。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法律設計的出發點除了能以需求面向照顧精障患者的社會性需求,也在於能用制度性規範的方式給予民眾秩序上的安全感。但具體而言,法律設計的具體目的為何?該如何改?社會安全網應該如何補強?大眾該如何看待精障議題以及精障者?這些都可以從參與式的法律面向做起。換句話說,民眾可以從理解法律到底照顧誰、什麼角度照顧來理解到底精神健康該如何達成、如何應對精障患者?社會對於精神障礙議題的仇恨來自於缺乏理解以及不願理解。而如果能夠在初步透過理解《精神衛生法》不是精障者躲避刑罰的特權,而是長期性的達成社會照護的彈性,那對於精障者的去污名並不是一條遙遠的路。
(三)對 Talk 討論的期待
我們將本工作坊定位為審議民主式工作坊,並以混成式之世界咖啡館作為討論形式,期待各方面專家角色、利益團體以及社會群眾的發聲空間得以被平衡。希望藉由這樣的規劃拉近專業知識與常民運作的邏輯;讓常民與精障者拉近距離,期待能從制度的了解與重建,提供社會復歸方案的諸多可能性,由下而上打造讓精障者回歸社會的環境。
附件下載
議題分享人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精神病本身不具感染力,但人對於精神病的錯誤理解或恐懼,卻是會傳染的。這也是為何哈哈哈哈伯瑪斯小火車團隊希望藉由本次Talk,以「走出醫院與監獄外,邁向社會復歸的精神衛生法」為題,探討精神衛生法中有關精障者復歸社會的議題,希望透過討論,能讓社會能夠正確的認識精障者及建立正確的態度。
團隊邀請到長期關注精神衛生法的立法委員王婉諭委員辦公室助理黃馨儀到場分享推動我國精神衛生法改革的現況與困境。由於1月27日三讀通過的《刑法》條文修正及《刑事訴訟法》增訂條文,精障者監護處分將「可延長且無次數上限」,等同於無論所犯輕重,只要法官認為有延長需要強制安置,疏離或隔閡不會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多歧視和惡性循環,應該強化輔導精障者融入社會與重建復歸群體的能力。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唐守志醫師,以及屏安醫療社團法人屏安醫院主治醫師彭啟倫醫師則更分享精障者在相關刑事案件中的統計數據,精障者犯罪並非都是重罪,更多時候是缺乏與社會連結導致生活狀況不佳而有偷竊衝突等輕罪情況,只有隔離、沒有輔導,則有可能像電影「隔離島」情況一樣,進入一種旋轉門的模式,不斷的在社會、監獄、治療院所中循環。
透過演講,現場的參與者得以對現行精神衛生法的概況以及整個社區照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提出相關的建議。例如,受限於政策分工及機關權責,導致病人在病情惡化發作前,無法適時找到合適的求助或防制窗口,建立一個專責窗口針對精障相關諮詢設置專線或許也可成為推動方向。
相關照護輔導專業協助也是一個重點方向,除了病人本身以外,照顧的家屬也應該是需要協助的一環;而社區是否願意提供更多元包容的工作,也應該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在本次Talk中可以發現一個共識,要讓精障者復歸社會,則必須社會大眾必須先有正確的認知,政府應該要更積極去普及相關認知的推廣,避免錯誤認知或因為媒體的過度渲染、造成恐慌,才能讓精障者有更友善的環境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