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拒學/懼學?未來迷茫無助?共商青年發展心理健康

團隊名稱 / 臺灣青年事務協會

活動人數 / 6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臺灣青年事務協會 (TYAO) 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以青年為主體,關注品質、多元、專業、內部控制等議題,利用系統理論為觀點,以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為手段,協助青年職涯發展、發展青年交流活動、增進青年事業與活動經驗,影響公共事務,實現青年增能賦權,追求社會進步,共創精緻、正義、民主的公民社會為宗旨。

議題介紹

本場Let’s talk 關心的是在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聚焦在學青少年因為個人、家庭、學校、身心疾患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壓力、習得無助感,甚至進一步的「懼學症(School phobia)/拒學症(school refusal)」問題。期盼通過本場活動,盤點當前青少年懼學/拒學因素,釐清教育政策與教育行政的困境,審議討論上述政策與行政困境可興革之處,提供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學校行政下一步之借鑑。


議題現況及問題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傳,台大、海科大、成大等校園數度出現令人悲痛的自殺消息,青少年自殺死亡數、死亡率創下10 年新高(吳尚軒,2020)。中央、地方政府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嚴正以待,以臺南市政府為例,在去年(2020)啟動青世代講座,邀請本場議題提案人袁齊笙至大專校院分享生命議題(主題:青春也可以發光發熱,生命永遠可以找到出口;臺南市政府,2020)。
(一)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1.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本場議題關心在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聚焦拒學/懼學症的現象、成因、支持與介入。張郁芬(2001)指出,拒學症的成因可包括身心因素(性格障礙、感統失常、心理動力、藥物副作用)、家庭因素(分離焦慮、偏差自我形象的促成、過度保護、期待過高)、學校因素(課業壓力、新環境焦慮)以及社會學習之因素。對照教育部青年署「110 年青年好政系列-Let’s talk 部會提供之議題背景資料彙整」文本,本議題與「三、校內心理健康-評估與輔導能量」、「四、校內心理健康-預警系統與知識」、「五、校內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問題」、「六、校內心理健康-課業與生活壓力」皆有所相關。由此可見,本議題緊扣本年度Let’stalk 討論母議題「心理健康」。
2.議題重要性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陳偉婷,2020),在臺灣15-24 歲青年中,自殺更是第二大死因。在學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浮上檯面,周桂如(2002)指出,青少年憂鬱疾患頻率在年輕世代中漸增,初次發病年齡亦不斷下降,國高中生裡更是高達兩成想過輕生(賓靜蓀,2018)。前文已經指出,高達五成以上的懼學症患者符合美國心理學會DSM手冊焦慮症、憂鬱症的診斷。全球15-29 歲青年人群中,自殺是第四大死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全球估計有3.8%的人受到憂鬱症的影響,每年超過70 萬人死於自殺(Evans-Lacko etal.,2018;WHO, 2021)。青少年自殺、心理壓力問題頻傳的當前,本場議題聚焦在學青年懼學/拒學問題,探究是什麼造成青少年拒學/懼學症發生的因素為何?當前教育現場及教育政策如何接著這些青年,又有哪些困境?以及這些困境能夠如何被解決?
(二)對Talk 討論的期待
本場Let’s talk 除邀請大專校院青年參與討論外,更要力邀各級教育階段現場教師參與審議討論,同時也將邀請家長代表一同加入,期盼通過青年、現場教師以及家長三種不同角色的對話,依據上述議題背景,回應以下三大問題:
1. 盤點在學青年拒學/懼學因素。
2. 釐清當前「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回應青年心理健康需求之困境。
3. 審議討論上述教育政策與行政可興革之處。

附件下載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毛毛蟲羽化成蝶,需要經過化蛹、破繭之後才能成功化蝶,其實人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歷經破繭的挑戰過程,但每個人都能成功破繭嗎?如果在破繭的過程中只能感受到外界的挫折或焦慮,還會願意與再出去學習新事物嗎?這正是帶著懼學/拒學心理狀態的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總是挫折、害怕,並且無法看見潛在機會。

由臺灣青年事務協會所舉辦的Talk帶領大家討論拒學者所面對的困境與解套方案;黃之盈心理師表示拒學是指學生對於環境有焦慮、緊張與不安,並抗拒接觸或理解新的事務。學生在尚未被了解的情況下,更難被推出舒適圈。拒學的成因可能與人格特質有關,也可能是曾經的挫折、衝突、受威脅經驗所導致。輔導人員必須藉由看見他們的需求,建立與他們的人際關係連結,才能逐步解開他們的心防。

青年署陳雪玉署長也在現場提到,我們在超過十年的校園生活中,學習、同儕關係等多元面向會是成就快樂的重要關鍵部分;校園憂鬱事件頻傳,我們亟需要深入了解議題,並且藉由思考,使眼前的問題漸漸被解決。

這場Talk吸引許多對這項議題有高度關注的民眾共同參與,他們從這個議題想像出很多可能的生活困境與成因,並試圖找出應對的解決方案。

經過討論,與會者認為在學生遭遇情緒困擾、家暴、憂鬱議題時,需要獲得立即地陪伴,但學生們往往無法及時的得到需求上的回饋,進而導致不信任或抗拒心理輔導資源;也有人表示臺灣升學主義的社會氛圍,配套的課程與學習內容往往無法符合個體需求與期待,綜合導致拒學的產生。

現場也討論出可能的對應解決辦法;包括鼓勵學生共組夥伴小組,藉由互相陪伴建立學生的社交技能與歸屬感。同時,教師們可以藉由互相分享個案經驗並建立個案資料庫,增加心輔職能。大家也認為加強心輔資源取得管道的宣導,也能有效幫助資源進入有需求的個案與家庭。

「我想成為那個,在你想逃避全世界的時候,可以跟你聯絡的的存在。」這不僅是心輔人的初心願景,更是我們期望能夠帶給陷入困境的青少年們的溫暖與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