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2050淨零碳排」政策能源方針之下,發展綠電能源轉型已經是刻不容緩需求,多一種無污染、不必仰賴進口資源能源,更可以促進環保、淨零,還有提高臺灣電力自主性。
即使政府大力推動,也設定2025年太陽能光電建置目標為20GW(10億瓦),但截至2022年底,距離目標值仍有近10GW差距,達成度僅有5成。而當政府與產業都在推動光電同時,也發生越來越多爭議事件,許多人認為大量設置光電板設備會搶走了農地、漁塭、滯洪區或自然動植物棲地,甚至引發臺南七股的居民大舉北上抗議。
以臺南在地青年為主要訴求、積極為地方議題發聲的臺南新芽協會,在觀察七股光電發展時指出,臺南七股過往以鹽田及黑面琵鷺知名,近2年卻因為大舉發展太陽光電,地景地貌已有了大幅的改變。「七股目前已有近1/10的土地開發為光電案場,未來預估會擴大至1/5。」而在這開發過程中,難道就沒有與環境或在地社區共融的光電發展方案嗎?在地方快速改變過程中,公民與地方的聲音越早開始介入,其實就可以減少未來可能的衝突風險。
光電開發有多種類型:漁電共生、農電共生、土地變更、屋頂型光電等,每一種又有室內外或尺寸不同的次分類,每一個細分類都有不同的技術、檢核程序、管理單位、影響層面等差別,有多少人能釐清這些細瑣的差異,且從中挑出並檢視影響生態或現有產業的問題,還更進一步嘗試去釐清或解決?
這次活動來了許多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基本上沒人反對光電的發展,卻對於「如何發展?」、「地方政府的角色?」、「法規該從何規範?」、「共融光電從何著手?」等有許多想法,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期許能夠收集更多各方不同的聲音,才能建立綠能共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