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探索家意:理想居住空間再想像

團隊名稱 / 諸羅設計塾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諸羅設計塾
৲  tirodesigners ৴ 

 

৲ 我們是來自嘉義的諸羅設計塾,從2021年春天發起,是一個開放參與的創意平台。我們致力於透過創意行動提升嘉義小城的環境與生活,強調平行且彈性的合作模式,共同執行不同層次的事務。


৲ 我們深入探索城市中的公共場域,梳理文化脈絡,建立在地觀點,以創意力進行多維度的空間實驗,希望能以感動人心的游擊行動,鬆動僵化的結構,連結人與人的關係,點燃大眾對於城市生活的想像,共同打造具有魅力的城市。

 

৲ 本次以Let's Talk 籌辦團隊,邀請與嘉義有連結的你加入我們,一起 Talk & Workshop 想像這座城市 理想的居住空間

 

contact us 
|諸羅設計塾|Instagram
Facebook
|05-2278171|tirodesigners@gmail.com

議題介紹

🅂🄴🄰🅁🄲🄷🄸🄽🄶   🄷🄾🄼🄴
身在嘉義的你,過得好嗎?

 

對不同的人而言,「過得好」可能代表不同事情,也跨越不同面向、涵蓋不同層次。

財富自由可能是其一,有車有房可能緊接在後;也有的人,在這之前,把質感及風格擺在首位。

但是,可能其實這跟你的勞動條件社區環境也密不可分,與家庭生活更是息息相關。

 

這次的「Let's Talk」所要討論的便是居住議題,讓我們一起來討論:

 

在嘉義,何謂「理想」的居住空間?


 

৴ 嘉義市政府近年投注大量經費在地方創生領域,民間也有強大動能回應。

৴ 老屋修繕的「舊屋力」計畫及「木都2.0」的成果,這兩年也轉化為都市發展的「木都3.0」政策。

৴ 從文化政策、創生議題到都市發展方向,我們的住宅與職場穿插其中,一起構成嘉義的生活風景。

 

這次活動分成兩個階段:


第 ➊ 階段 
讓我們一起討論在地生活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當中的苦辣酸甜。

第 ➋ 階段
讓我們針對不同的議題,廣泛地收集大家的想法。


𖠿 這些議題包含:

 

1. 居住型態
你期待 自己一個人住 還是 跟其他人一起住?特別是與家人同居,生活的界線拿捏是門大學問。

2. 居住環境
因應大型公共建設,市郊築起一棟棟建案,同時市區卻有諸多閒置房舍,你怎麼看、怎麼選?

3. 多元居住想像
除了前述議題之外,有沒有可能有二分法之外的其他想像?我們一起開開腦洞,想想看!

 


⛰︎ Issue information

𝘚𝘦𝘢𝘳𝘤𝘩𝘪𝘯𝘨 𝘏𝘰𝘮𝘦
探索家意:理想居住空間再想像

 



○ 日期:2024年9月8日 (日)
○ 時間:10:00 ~ 17:00 (9:30開始報到)
○ 地點: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嘉義市西區博愛路二段241號)

* 本次活動空間為佛光山所管理之場地,當日餐點為全素,自備餐食的學員也請注意須為全素食。

 

৲ 7月17日 開放報名
৲ 8月25日 截止報名

৲ 8月27日 寄發錄取通知信

 

 

在嘉義,何謂「理想」的居住空間?

 

● 議題現況及問題:
嘉義市是現行體制下少有的省轄市,其餘為基隆市、新竹市。後兩者均鄰近大臺北都會區,且具備港口、科學園區的特殊產業聚落;相比之下,自1982年至今,嘉義市的產業型態未有大幅改變。因而人口變遷與土地開發相對和緩;不動產市場也多隨全國趨勢起伏。討論嘉義市的居住議題時,需留意嘉義科學園區的開發進度與周邊房市的影響。同時,回顧嘉義市的住宅政策,也需與由文化政策逐漸轉型為都計政策的「木都3.0」計畫接軌。

 

● 議題之多元觀點與公共重要性:
在臺灣,討論居住正義時,幾乎都會連結到社會住宅。社會住宅除了是解決居住需求的硬體基礎設施,基於其社福性質,也可以視為一種「社會性基礎設施」。然而,基於前述嘉義市的各項條件,我們有機會在「適足居住權」的框架下,除了符合居住需求,也討論何謂對當代嘉義青年而言舒適的居住環境,並進一步提出「合作式住宅(Co-housing)」的機制;此時居住正義便不僅涉及資源分配的課題,而有機會成為一個城市生活想像的再造工程。團隊啟蒙自新博物館學運動將區域納為整體的博物館概念,提出「整個嘉義市,就是一座合作式住宅」的願景。

 

 

● 預計討論之子議題內容:
1. 在嘉義的居住現況/挑戰/感受/想像
2.「自居/共居」,你期待什麼樣的居住空間?

3. 「城區/郊區」,你期待什麼樣的居住環境與都市發展策略?

4. 嘉義市能否實踐其他多元的居住型態?



⛰︎ Credit 

執行團隊:諸羅設計塾
指導業師:施建廷|執行顧問:呂武隆

議題統籌:林玟圻|宣傳統籌:楊惠淇|流程統籌:陳可容

論壇專家:曾憲嫻、許懷群、郭芳祺(老狼)
論壇主持人:林玟圻

討論桌長:陳可容、陳俊元、杜亞訊、李依靜、涂菀茜
前期籌備:陳建安

協力單位: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台灣圖書室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 團隊名稱:諸羅設計塾
  • 討論議題:探索家意:理想居住空間再想像
  • 辦理時間:113年09月08日(日)09:30 ~ 17:30
  • 辦理地點: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嘉義市西區博愛路二段241號)503教室

 

 

一、現況或問題

 

(一)嘉義市的現況觀察

 

  • 嘉義市區居住環境的挑戰:

近年來嘉義的發展隨著國旅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前往嘉義旅遊,發展商業活動的同時,相對應的也帶來了一些困擾,例如多數參與者所提到的活動噪音、因開店所吸引來的小生物,以及夏季午後暴雨排水不及所致的積水問題,都是居住上所需要面對的、在公共衛生面向的挑戰。科學園區、鐵路高架化等大型公共建設搭上前述現象,使得嘉義市密區擬定因應人口密度上升所帶來的外部成本,也應及早開始擬定因應策略。

 

  • 東西區發展現況:

嘉義市東西區素有發展面向與開發程度不均的現象,尤以縱貫鐵路東西兩側為明顯。有參與者觀察到,在生活機能的層面上,西區的「休閒娛樂設施」相對東區少的很多;商圈發展亦有難以延伸到鐵道西側的現象。

 

  • 交通現況:

嘉義市的大眾運輸在多數參與者眼中是不便的,尤其是市區與高鐵站有一段距離,且 BRT的班次少、班距長,不只觀光接駁上有挑戰,也讓有通勤需求的學生們困擾。而因縱貫鐵路的阻隔,市區內有許多陸橋,這對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市民來說較為辛苦。同時,特別在假日,市區內亦容易有停車位難尋與道路壅塞的問題。

 

  • 對嘉義木都的認同感:

嘉義有木都之稱,回應到上午都發處長的主題演講分享,多數參與者們也同樣認為嘉義市的「木屋」是個優勢與特點。這便讓討論延伸至針對老屋的修復/維護策略,是要修舊如舊、抑或是修復過程因應新技術與材料的運用,加入「新式木造」的元素;新建房舍也以新式木構造為原則在設計階段便予以考量,將會是大家認為可以再進一部依照個案條件與需求討論之處,也會是都市發展與住宅政策應該優先考量的要件。

 

  • 嘉義的空屋現況:

嘉義市區持續的發展中,在市區卻仍可見為數眾多、且不僅限於木屋的閒置房舍,這些房舍年久失修、有些甚至具備準文化資產的潛力。這幾年的嘉義市,無論是官方或民間均看見這些老屋的價值,有不少活化再利用的案例,但參與者們認為與其剷除後興建新的房舍帶來房價上漲的現象、同時對市容帶來不一致的缺憾,不如持續加強活化的力道。

 

  • 嘉義的人口現況:

嘉義市近年人口其實是負成長的,也有較高的老年人口;同時,科學園區所帶來的效應也未見科學化的估計。部分參與者提及這件事時,認為嘉義市現階段針對高齡者的各項設施雖已較其他縣市健全,但仍有進一步完備的空間;在照護與高齡人口服務的需求上,也可嘗試多元的勞動與居住型態,無論是引入時間銀行的機制或是青銀共居的實驗,都有機會讓嘉義市往全齡共享的宜居城市邁進。

 

(二)居住經驗分享

 

  • 居住經驗調查:

本次參與者以居住在市郊者多於住在市中心者,同時有部分人來自嘉義縣或外縣市。居住型態因過去的經驗有所不同,大致列舉包含租賃獨立套房、大學時期的學校宿舍、與朋友共同合租的有獨棟透天,也有大樓型態的三房兩廳單位。

 

  • 居住空間的選擇:

觀察各組內的分享內容,大部分參與者在居住空間的選擇,會回歸到與個人特質有關的主觀條件上;例如部分參與者會因「租金便宜」、「喜歡與人互動交流」等因素選擇以合租的形式與其他人共同居住,但也有人清楚了解自身較喜歡「自由有獨立性」、「互不干擾」等特性選擇自己居住。

 

  • 居住周邊環境的考量因素:

多數參與者在選擇居住地點時會一併考量週邊機能,尤其是在停車與通勤、安全性、生活機能是否、以及休閒綠地等為多次提及的重點。

 

二、結論或建議

 

(一)住宅與都市發展策略原則

 

  • 多樣化、實驗化、議題化:

因應嘉義市當前發展現況與全球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的趨勢,一座宜居城市應該要盡可能滿足所有人各個面向的需求,因而參與者們認同應由政府出面營造多樣化的都市體驗,舉凡老屋活化、綠地空間、居住型態都應在規劃時便保留及兼容不同需求的可能性。同時,也針對政策尚未觸及的面向,也應開放並鼓勵民間自主發展實驗,以因應諸如人口老化、地方創生等不同面向的議題。

 

(二)居住環境面向結論

  • 東西區均衡發展:
    1. 避免過度樂觀看待鐵路立體化對都市發展均衡的效果
      1. 交通便利化反而可能讓商圈發展更不均
      2. 應從整體規畫面著手,引動產業區位的轉移
      3. 創造鐵路西側的區域定位
    2. 留意鐵路周邊舊聚落既有紋理
      1. 參照過往都市計畫的發展脈絡
      2. 高架化後的都市更新應尊重並融入(engaged)在地既有居民現況
      3. 重視後站木構造建築的居住文化
  • 綠地休閒空間創造:
      1. 因應氣候變遷需求,從上位計劃擬定與規劃綠地空間,創造更多綠帶
      2. 將綠帶與步行機能串聯,營造都市移動的多元路徑
      3. 優先鼓勵綠地旁閒置房舍以住宅形式活化
      4. 參酌周邊聚落型態,創造多樣化綠地體驗,豐富市民生活
  • 生活機能機制制定:
      1. 增加不同移動需求選擇的多樣性,鼓勵運用大眾運輸
      2. 鼓勵及加強設置聚落或社區間的廢棄物集中點位
      3. 因應現代人作息,加開深夜垃圾車
  • 創造個性化建築:
      1. 媒合銀行、房仲、建商與建築/設計師,降低好房子興建成本
      2. 從都市設計角度切入個別住宅建造管理,營造多元且具美感的都市景觀

 

(三)居住空間面向結論

 

  • 共居空間設計準則:
      1. 應留意居住者間不同關係親疏所需的配置差異
      2. 尊重當代人對儀式感的需求以區分公共與個人空間
      3. 關注從個人房間、家門內公共空間到鄰里公共空間的線性關係,營造個人隱密性的同時,也創造互動/不互動的可能性
      4.  

(四)居住型態面向結論

  • 合作式住宅發展潛質:
      1. 互助合作的意向社群
      2. 混齡共居
      3. 性別友善的居住社群
      4. 創業者與藝術家的交流基地
      5. 高年級生的共老社群
  • 因應地方創生政策與趨勢的居住型態:
      1. 鼓勵計畫型換居型態(接待二地居工作者、短期駐市工作者、接待家庭)
      2. 擬定使用權共享協定
      3. 引進及推廣共享文化,促進交流與移動
  • 社會社宅發展建議:
      1. 盤點既有房舍轉做社會住宅
      2. 使社宅成為社群交流基地
      3. 併作短期租賃使用、重視公共性的公營短租宅
      4. 結合計畫或培力、課程,引動外縣市與社區周邊民眾參與
  • 參照「老屋共學家」計畫,使住民參與房舍修復過程
  • 開放居住以外的產業活動,推動以住代護
  • 考慮市區內無佳者的居住需求,開放作為庇護所/盥洗、儲物空間
  • 其他建議:
      1. 盤點並推動空巢期中老年人家中閒置空間釋出

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