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宅不是新蓋的!老宿舍轉生社宅現況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討論主題】
1. 管理單位
管理單位複雜,居民有貧富差距與相對剝奪感
雖新興社會住宅如今有社宅之名,但因早期原為教師宿舍,因此最早是由教育局所管理,後期因許多老教師不再居住於此,北市府在 2017 年針對 3 到 5 樓教師宿舍進行盤點,發現除了原有住戶 52 間外,發現有近 37 間宿舍長年無人居進,於是在該年動用第 二預備金 3400 萬計畫裝修舊舍,隔年 9 月開放招租,2019 年 1 月住戶入住。
綜上所述也造就一棟建築住戶,分別由4個以上不同管理單位的特殊情形如:教師宿舍仍由教育局管轄;轉作社宅的房型由都發局管轄,此外還有如鄰近「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也是管理單位之一,可以發現有部分房型大門、內裝都較為高級,是專門提供給聯合醫院員工居住。也因此,如都發局管理的社宅住戶,入住僅提供一個櫃子,但據住戶所說,聯合醫院的房型就是花費百萬整修,讓他們有貧富差距之相對剝奪感
TIPS: 從門面的不同可以簡單判斷管理單位的不同。
2. 自治
雖有社宅之名,卻無自治與青創單位
在行政院「社會住宅政策推動情形」議案資料中顯示,事實上許多規劃良好的社會住宅,會結合社會福利如:公托教育、長期照護服務、身心障礙服務等,甚至引入青創、文創、社居營造單位進入社會住宅,讓社會住宅和鄰近社區進一步連結融合。
但新興社會住宅卻不同於同樣位於臺北市的其他興建社宅一般,有共同管理單位甚至是推動居民互動、與地方連結的單位。居民曾與我們分享,「為什麼同樣是社宅,我們卻沒有青創戶呢?」
3. 兒童老人
充滿兒童與長輩,卻缺乏連結與共同活動空間
承上,除了缺乏多元單位進駐及社區、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新興社會住宅住戶也沒有共同活動空間,讓居民可以聚在一起,或有地方可以協助輔道課後的社宅孩子、獨居長輩。您沒看錯!新興社會住宅有為數不少的獨居長者,從教師宿舍時代居住至今仍未離開,如今一人獨居在內,都仰賴熱心鄰居不時問候是否還安好。
我們店裡,就常會有樓上社宅的小朋友下來看書或打電動,消磨家人仍在工作或煮飯的時間;亦或是夜間去隔壁學校散步完後小聚聊天。這也值得大家共同來討論,如何為這樣的「半社宅」提供更符合住戶們需求的活動空間,協助這樣類型的社宅住戶,也可以與在地或跨世代、族群連結及互助。
透過願景工作坊,團隊設計了兩套劇本,讓大家去想像去嘗試去寫下未來的可能故事……。
9/27(五)晚間讓我們帶你們一探究竟這裡的樣貌、過去歷史與現在
9/28(六)讓我們帶著前一晚的記憶,來創造對這個空間未來的模樣
附件下載
議題分享人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今日的工作坊簡直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的盛宴!
參與者們熱切地交流著各自獨特的觀點和立場。
透過桌長的引導,使用願景工作坊的方式進行發想,從兩套劇本裡疏理新興社宅中的缺乏與未來可能。
透過角色互換的方式,去理解不同單位在執行的困難及問題。
然而也透過這樣的對談,我們深刻體會到,家的意義遠遠超越了物理空間的界限。真正的家園,是由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連結所構築而成的。
在激盪的小組結論中,有人提出更具創意的組織守望相助隊,利用帶寵物散步的時間,同時巡邏打卡,以增進社區安全;也有人提出可以舉辦居民的市集和聯合野餐會,讓一般人可以透過這樣的活動更認識新興市場,同時也為這棟社宅的居民增添凝聚力。這些富有創意的提案讓人眼前一亮,彷彿已經看到了新興市場/社宅煥然一新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