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社會住宅如何『社會』,如何在社宅編織一張共融網?

團隊名稱 / 宅新,人hold:社會住宅軟實力培養皿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宅新人Hold:社會住宅軟實力培養皿」團隊,是一群由社工系所學生、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團隊,我們有成員長期關注高齡社會的居住困境並投身相關的方案實踐,也有成員在集合型住宅擔任社工數年,也有目前住在社宅、在社區進行擾動的青年,也因為自身工作經驗、學思歷程與社會住宅的靠近,我們在今年參與提案,希望可以讓社宅的社會照顧功能以及社區共融發展,可以被更多地認識與看見,也期待相關政策可以被更細緻地討論、激盪!期待大家參與我們的論壇!

議題介紹

     

近年來,為回應民間對於居住正義落實之期待、保障弱勢者與青年之基本居住權與居住品質,政府陸續規劃興建只租不賣、有居住年限的社會住宅,雖量能仍待提升,在量比上無法與歐陸國家及亞洲如香港、日本、南韓比較,但在住宅高度商品化的台灣,仍然扮演重要且具前瞻性、示範性的角色。根據《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四成數量給經濟社會弱勢群體,然而,提供了略低於市價的居住單元,並不代表徹底解決弱勢者的居住困境,也非一勞永逸地仙丹妙藥,弱勢者仍然持續有無法負擔房租、居住期限到了回到既有租屋市場仍無法租到可負擔且合宜的住所,甚至重新落入貧窮輪迴。故除了硬體房舍的供給,規約政策的彈性與談整、如何發展支持、培力的服務、面對混合型社區如何避免歧視與排除腳本持續上演,都是政策上必須更仔細辯證討論、務實面對的挑戰;而針對上述的需求,除住宅法規範的社宅空間應設置一定比例社福文教設施,政府近年也開始發展促進社區凝聚的青創回饋戶評選培力機制、調整規約與租金等設計,其經驗有待仔細探究與評估,並思考精進與創新模式。

在台灣社會,社會住宅的興建與發展,不單單只是硬體資源的供給,更是一種去商品化、新的居住文化之形塑,讓民眾去思考「居住」一事,不是個人有無能力購買如此簡單,而是包含更多的社會面向,包含生活需求、照顧情境;也有別於主流社會對於住居的想像仍以私有、自掃門前雪的概念理解,社會住宅以公共資源投注,背後牽涉社會互助、共存共融的意識與發展願景,故在政策上如何規劃符合此發展方向,具備高度公共性意涵。而也因為此議題如此地公共,牽涉其中的利害關係人包含政府、社會服務部門,以及納稅人、承租人與潛在承租人及家戶,上述不同角色,對於管理、規約、服務需求,都會因為自身角色出發,有各自之偏重與期待,需要仔細辨識、釐清,也才可以有凝聚共識之方向與可能性。

本次論壇,主辦團隊將邀請與會者,通過上午時間的議題導讀、展覽欣賞、導覽體驗等媒介,初步認識目前台灣的社宅政策,以及各縣市社宅建置社會服務、發展社區營造、共融計劃的現況,下午時間將通過世界咖啡館討論會,邀請與會者針對「社宅的社會照顧」及「社宅的共融營造」兩個主題,進行相關現況與政策的討論,為更好的社宅未來做想像與建議!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