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線上審議】育兒歡喜包:促進育兒者心理健康的工作模式之可能與配套

活動地點 / 線上

團隊名稱 / 三十而已

活動人數 / 6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根據研究顯示,父母具有能夠兼顧育兒的工作,可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然而,父母們在尋找此類型工作時遇到的困難、支持系統的匱乏,是目前政策上較少被討論的。對於生育後工作及生活的不確定性,也間接影響了年輕男女生育的意願。因此,我們認為如果可以促進更多友善育兒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從政策面提供更多保障,將有助於減輕年輕男女、父母們的心理焦慮。考量到此議題將觸及到全國各地的客群,且父母需照顧子女、不易出門,因此活動將採全線上的方式進行審議。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1. 多數育兒者曾經或持續在「個人職涯」與「育兒責任」的議題上感到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
《親子天下》的「媽媽幸福感」網路大調查中,針對6千位全職媽媽 、職業婦女、育嬰假媽媽、兼職工作媽媽,詢問她們在母職、成就感、壓力源等方面的心聲,並得出5大發現。
發現1,想工作又想陪小孩,媽媽內在被拉扯。
發現2,無論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都因母愛受困。
發現3,媽媽三大壓力源:教養責任感、婆家、經濟。
發現4,媽媽想兼顧家庭和工作,期待「有彈性」的工作。
發現5,中斷工作的媽媽,自信不足。
在發現4中,有八成五兼職媽媽、九成全職媽媽害怕回職場會無法兼顧兼顧幼兒照顧,她們期待的是「有彈性」的工作;在發現5中,有六成七兼職媽媽、近八成全職媽媽擔心自己失去職場競爭力。同時,有近七成全職媽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工作。
2.臺灣現有職場的工時制度稍嫌僵化
根據《今周刊》與家庭計劃協會協力執行的「2021台灣生育意願大調查」,有37.1%的民眾期待政府對於育嬰者可推行「彈性工時制」,專家建議可參照瑞典作法,請育嬰假以天數計算,更允許勞工選擇每日要全職、半天、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工時。王舒芸(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在2016年衛福部委託的調查中,詢問幼兒家長理想托育型態時,增加「家長身兼照顧與工作」的選項。結果發現,將「身兼照顧與工作」列為第一順位的家長,逼近31%,僅次於將「不工作在家照顧」的41%。「看得出來,家長想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的比例滿高的,只是目前職場沒有創造出這個選項。」
3. 缺乏多樣性的工作選擇
因育兒離職,準備二度就業的育兒者,在網路上東問西找,苦惱什麼工作可以兼顧公幼四點放學、私幼娃娃車六點就到家的接送與照應。一問之下才發現,這不只是單一育兒者的困擾,而是每個二度就業育兒者的心聲。育兒者們在社團裡彼此鼓勵、分享經驗,盤點發現可以做的工作其實也不少,例如早餐店、便當店、廚工、保母、居服員、清潔員、便利商店、網拍、業務、直銷。這些工作的關鍵都是——時間短、彈性、不用加班、甚至是在家工作。如果這些職業剛好是育兒者的興趣與專長所在,當然很好;萬一不是呢?二度就業育兒者已經犧牲前半的職業生涯,等到孩子大了、重回職場時,卻又被限縮職業選擇。工作職場的設計需要再進化,公共托育服務也需與職場相互銜接,肯認並支持每位正在或是想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員工。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今年度主題為「心理健康」,而兼職工作可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教授Cheryl Buehler表示,媽媽的經濟角色左右了家庭生活的品質。從1991年開始,Buehler教授訪談全美一千三百多名母親,在十年間做了七次訪談。結果發現,當媽媽選擇兼職工作時,對於家庭和育兒最為有利。Buehler分析,擁有一份兼職工作,讓媽媽暫時跳脫育兒的瑣事,找到照顧孩子之外的人生意義,間接促進了健康和快樂指數。和職業母親相比,兼職工作的媽媽較具彈性,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衝突較少,也比較有時間陪伴孩子。兼職工作的媽媽表示,自己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度並不輸給全職媽媽。相比之下,全職媽媽還真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由於整天和孩子共處,她們承受的育兒壓力也較大,孤立感也較深,健康和快樂指數不如職業媽媽。反倒是,工作和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雖然壓力指數經常飆高,但不至於造成憂鬱症或影響健康。調查甚至發現,在對待孩子方面,兼職工作的媽媽,反而比全職媽媽更具敏感度,可以給予孩子更多學習機會和啟發。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在於,工作提供了媽媽許多資源和機會,藉由掌握社會脈動,帶給孩子不同的視野和刺激。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透過此次Talk辦理,聚焦於能夠兼顧育兒的工作模式,從「創造新型的工作模式」面向來深度討論,最後探討育兒者創業/斜槓的可能風險及勞動保障,期待能讓討論結果落實到政策之中。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三十歲,是一個特別的年紀。古人說「三十而立」,這時候的你開始轉變身分、背負更大的包袱……三十歲,也是開始感受不同生活壓力的年紀。

本場Talk團隊「三十而已」,就如同電視劇三十而已,由三個不同身分及生活樣貌的女子組成,他們認為生活品質跟事業的成功,是可以共同存在的。團隊以全線上辦理這場Talk討論,邀請與會者們分享30歲左右的自己在面臨邁入家庭及育兒與工作的拿捏困擾。

與會者們普遍認為經營家庭生活與工作,是很實務的問題,不只讓與會者們感覺揪心,認為實務狀況拉扯自己能夠經營家庭的狀況,進而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與問題,也產生了像是有睡眠障礙或生活的失調的生理困擾。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的王舒芸教授表示,雙薪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最大的考驗就是托育問題,目前政府相關補助措施,如育兒津貼、準公共化托育補助等都是希望能讓托育費用占家庭可支配所得能降到10%到15%,從減輕家庭負擔來幫助父母照育幼兒,甚至促進生育率。

托育問題除了常態的托育機構外,臨時托育或更彈性的托育機制及育嬰假、家庭照護假等相關工作條件也是與會育兒者關注的重點。在國家將刺激生育率做為國家重大議題的當下,企業相關勞動規定也應該因應新時代,提供員工更彈性的無障礙措施,例如以時為單位的育嬰假、彈性的工作時間、設立托育空間等,讓工作時可以免除育兒的壓力。與會者也同時建議,相關托育服務應該可以再整合,公托、準公托、保母等各項訊息,應該可以整合盤點,讓育兒者更容易找到合適的托育方式及相關資源。

家庭是個負擔,但我們希望這些負擔是甜蜜的,而不是在工作忙碌之餘,成為心理上的負荷。三十歲而已,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平衡與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