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顯示,父母具有能夠兼顧育兒的工作,可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然而,父母們在尋找此類型工作時遇到的困難、支持系統的匱乏,是目前政策上較少被討論的。對於生育後工作及生活的不確定性,也間接影響了年輕男女生育的意願。因此,我們認為如果可以促進更多友善育兒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從政策面提供更多保障,將有助於減輕年輕男女、父母們的心理焦慮。考量到此議題將觸及到全國各地的客群,且父母需照顧子女、不易出門,因此活動將採全線上的方式進行審議。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1. 多數育兒者曾經或持續在「個人職涯」與「育兒責任」的議題上感到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
《親子天下》的「媽媽幸福感」網路大調查中,針對6千位全職媽媽 、職業婦女、育嬰假媽媽、兼職工作媽媽,詢問她們在母職、成就感、壓力源等方面的心聲,並得出5大發現。
發現1,想工作又想陪小孩,媽媽內在被拉扯。
發現2,無論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都因母愛受困。
發現3,媽媽三大壓力源:教養責任感、婆家、經濟。
發現4,媽媽想兼顧家庭和工作,期待「有彈性」的工作。
發現5,中斷工作的媽媽,自信不足。
在發現4中,有八成五兼職媽媽、九成全職媽媽害怕回職場會無法兼顧兼顧幼兒照顧,她們期待的是「有彈性」的工作;在發現5中,有六成七兼職媽媽、近八成全職媽媽擔心自己失去職場競爭力。同時,有近七成全職媽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工作。
2.臺灣現有職場的工時制度稍嫌僵化
根據《今周刊》與家庭計劃協會協力執行的「2021台灣生育意願大調查」,有37.1%的民眾期待政府對於育嬰者可推行「彈性工時制」,專家建議可參照瑞典作法,請育嬰假以天數計算,更允許勞工選擇每日要全職、半天、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工時。王舒芸(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在2016年衛福部委託的調查中,詢問幼兒家長理想托育型態時,增加「家長身兼照顧與工作」的選項。結果發現,將「身兼照顧與工作」列為第一順位的家長,逼近31%,僅次於將「不工作在家照顧」的41%。「看得出來,家長想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的比例滿高的,只是目前職場沒有創造出這個選項。」
3. 缺乏多樣性的工作選擇
因育兒離職,準備二度就業的育兒者,在網路上東問西找,苦惱什麼工作可以兼顧公幼四點放學、私幼娃娃車六點就到家的接送與照應。一問之下才發現,這不只是單一育兒者的困擾,而是每個二度就業育兒者的心聲。育兒者們在社團裡彼此鼓勵、分享經驗,盤點發現可以做的工作其實也不少,例如早餐店、便當店、廚工、保母、居服員、清潔員、便利商店、網拍、業務、直銷。這些工作的關鍵都是——時間短、彈性、不用加班、甚至是在家工作。如果這些職業剛好是育兒者的興趣與專長所在,當然很好;萬一不是呢?二度就業育兒者已經犧牲前半的職業生涯,等到孩子大了、重回職場時,卻又被限縮職業選擇。工作職場的設計需要再進化,公共托育服務也需與職場相互銜接,肯認並支持每位正在或是想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員工。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今年度主題為「心理健康」,而兼職工作可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學教授Cheryl Buehler表示,媽媽的經濟角色左右了家庭生活的品質。從1991年開始,Buehler教授訪談全美一千三百多名母親,在十年間做了七次訪談。結果發現,當媽媽選擇兼職工作時,對於家庭和育兒最為有利。Buehler分析,擁有一份兼職工作,讓媽媽暫時跳脫育兒的瑣事,找到照顧孩子之外的人生意義,間接促進了健康和快樂指數。和職業母親相比,兼職工作的媽媽較具彈性,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衝突較少,也比較有時間陪伴孩子。兼職工作的媽媽表示,自己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度並不輸給全職媽媽。相比之下,全職媽媽還真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由於整天和孩子共處,她們承受的育兒壓力也較大,孤立感也較深,健康和快樂指數不如職業媽媽。反倒是,工作和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雖然壓力指數經常飆高,但不至於造成憂鬱症或影響健康。調查甚至發現,在對待孩子方面,兼職工作的媽媽,反而比全職媽媽更具敏感度,可以給予孩子更多學習機會和啟發。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在於,工作提供了媽媽許多資源和機會,藉由掌握社會脈動,帶給孩子不同的視野和刺激。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透過此次Talk辦理,聚焦於能夠兼顧育兒的工作模式,從「創造新型的工作模式」面向來深度討論,最後探討育兒者創業/斜槓的可能風險及勞動保障,期待能讓討論結果落實到政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