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傳統文化保存與永續衝突中兼容並蓄的機會

團隊名稱 / 神明與碳的距離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我們是一群關心公共事務的青年夥伴,無論是在教育政策、產業發展、環境永續、民俗文化等,透過親身參與、籌備相關的審議活動、工作坊、社區活動等,甚至參加創業競賽、投稿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等,使得團隊成員發揮各自的影響力,讓多元意見得以透過交流可以產生更多的綜效,進而提升社會共善、共好的價值。

議題介紹

民俗組織與地方機關與環保單位有長期的互作關係,卻在環境政策上出現重大問題。從減香與滅香的爭議爆發,且金香燭紙炮產業在過往也未明確跟政府有正式溝通,推回到環境議題的政策制定過程,發現政策缺乏民間宗教團體的聲音,陷入菁英主義的同溫層。


1.民俗組織與地方機關與環保單位有著不可分割的互作關係
碳排淨零隨著時間推移在國內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空氣品質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親近生活指標,也因此各式的民俗信仰及傳統文化活動(以下簡稱民俗活動)也會因此配合社會的觀感、政府機關進一步的協調、協作來改善碳排帶來的直接汙染與負面觀感。

臺灣的民俗文化,包括宮廟、寺廟、神壇等,占總人口數約七成五。根據對辦理民俗活動單位的初步訪談,一場常見的民俗活動(例如繞境、進香、巡香)的主辦單位可能需要與警察局(路權申請)、消防局(易燃物施放)、民政局(宗教禮俗科)、環保局(二氧化碳施放)和文化觀光局來往。宮廟團體長期與地方政府局處存在夥伴關係。

2.即使在地方有經常的合作關係,卻在淨零碳排政策上出現重大問題
以民俗組織來說,在民俗活動中,香、金紙、鞭炮是三個常見且重要的科儀用品。以權責機關來說,在環境與空氣品質的意義上,這些用品在特定空間燃燒後產生能量,這些能量在空氣中以熱、氣體(二氧化碳等)與聲音傳遞。如果在公共空間進行民俗活動,依照臺灣的民俗信仰占七成五規模的人口比例,相當全國每年平均製造約2萬臺車的排放量。且環保署認為汙染源與民眾生活區域高度重疊,需要納入管制並進一步推動淨零碳排目標。

然而依據環境資訊中心與行政院提供的比例圖表來看,交通和工業的汙染比例遠遠大過於民俗活動0.6%,不過有確實指出在密集的空間短時間釋放的碳排放會造成短時間的大量懸浮微粒,因此以宮廟組織的聲音角度來看其實是願意減量作為。(見下圖)


從政府的目的推動,且宮廟的民俗團體也有意願的情境下,按理來說應該不構成障礙與困境,但在「滅香政策」的宣導與內容上與組織團體的想像有著大幅的差異,藉此民俗團體想進一步的嘗試爭取改善機會,但卻產生一連串的負面效應,甚至造成長期的汙名化。

臺灣具標誌性的宮廟團體聯合號召信眾發起「723眾神上凱道活動」,從內容活動響聲張宗教基本法、滅香政策兩大事件,但宗教團體上凱道的行為卻意外被媒體解讀為要擋下《宗教基本法》的修法,接連遭到媒體也同樣對滅香政策有過度的解讀,導致某一段時間有大量的負面新聞。這不僅衝擊民俗信仰相關人士、組織也衝擊未來淨零碳排的推廣與深入。
3.政策失靈與汙名化的背後是一群名為專家和媒體的劊子手
以從減香與滅香的爭議爆發,推回到環境議題的政策制定過程,發現政策缺乏民間宗教團體的聲音,陷入菁英主義的同溫層。此外,環保署將爭議導向媒體「謠言」,也顯示環保署沒有從文化傳承的意義出發設計配套措施,僅將民俗文化領域作為政策的對象。(劉名峰,2017;蘇永耀,2019)。
4.汙名化的結果,導致漠視公參與策的宮廟青年再次失去燃起的希望
這種將政策對象汙名化的結果,可能會讓一些宮廟組織、青年更加反感,抗拒參與,反對碳權,從而影響文化傳承的苗火和政策的發展,以當前民俗活動的參與群體來看,通常是農夫、青年、幫派人士或是虔誠學歷較低的老年人,這一群體對信仰主體的凝聚力高,本身並不是一個會熱於公共事務或觀念的參與人物,對其這次在推動滅香政策的第一印象傷害,結果更有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
5.文化傳承的苗火與政策也需要這群青年投入和發聲
本次議題真正看見的是,這些宮廟青年是下一代文化傳承的中流砥柱,他們可以成為接收新時代觀念(碳排潮流)和融入宗教文化的改革窗口。如果他們沒有參與和發聲的機會,將失去再次面對政策和碳權改革的動機和意願。即使在蔡總統宣示的2050淨零轉型的四大轉型(能源、產業、生活和社會轉型)中,並未納入對文化的影響,而僅提到將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加強政策推動效能的工具。此外碳匯作為抵銷碳排當量的合法憑證,能否在民俗活動中納入碳匯,以合乎環保法規的前提下燒香、燒金紙、放鞭炮,應為民俗活動待討論的議題。從減香政策的制定來看,不只是忽略文化傳承的配套措施,而且在高舉淨零碳排大旗的今日,這種政策制定的權力結構的不公正又是對文化傳承的一次重傷。
6.宮廟也能有碳權交易的新思維-落實和新契機點
當前將碳權交易思維已經漸漸進入民俗活動之中,更有公司將概念導入宮廟的文化傳承活動中,雖然推行上可能相當零星,但確實有少部分的青年願意嘗試,但這個模式卻也正彰顯著公廟青年的重要定位,將淨零碳排新思維連結民俗活動,促使改革的新機會。

7.汙名化需要轉型正義的交流機會

根據中研院2019年對我國國民隨機抽樣4096位受訪者進行問卷訪調,與本議題相關的宗教信仰占樣本比例75.2%(民間信仰[1]42%、佛教19,7%、道教13.5%),且十年來該比例均占樣本數超過七成五,依照臺灣2019年人口數2360萬人推估,本議題牽涉之人口數約1786.52萬人。

%

2019年

2014年

2009年

民間信仰

49.3

48.3

42.8

佛教

14.0

14.9

19.7

道教

12.4

15.6

13.5

總共(%)

75.7

78,8

76

 

Figure 1我國三次大型社會變遷調查的母體抽樣樣本,民間信仰、佛教、道教的比例(來源:傅仰止,2020)

 

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來看,對於現今越來越世俗化的都市、海外歸國的青年以及未來有能力進入政策制定環節的菁英們,如果不能夠真實去聽聽另一個層級的聲音,且另一派也不願投入參與時,這項淨零推動就會產生更多的阻礙,甚至使得更多層面的政策受到阻擾。

環境政策制定結構的不公正若發生世代的複製,那由世俗化的、都市化的菁英們推動的淨零碳排政策堆動,可預見傳統文化即將消失。

受壓迫的人只會對下一次政策有更大的反彈,因為不完善的配套沒有相關人士的參與,更是加深社會溝通之間的隔閡。甚至即使推動到下一代也仍然產生隔閡,加深推動困境,因此基於轉型正義與未來的碳權政策推動,本次審議期許在淨零碳排政策過程內,納入缺席的民俗文化傳承聲音,尋求兩種觀點的共生共榮。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神明與碳的距離」團隊將Talk辦理地點拉到北港朝天宮,從宗教議題來看淨零排放,帶領與會者探討「傳統文化保存與永續衝突中兼容並蓄的機會」。

為了幫助與會者釐清議題,團隊邀請了知名youtuber「安導愛講古」分享金香炮燭(金紙、香、鞭炮、蠟燭)的由來與使用現況。安導表示,燃放鞭炮原本用意是驅逐瘟疫,因為火藥成分中含有硝酸鉀、硫磺及碳粉,燃放後具有消毒效果,確實可對流行性傳染病產生抑制作用。不過,在環保意識抬頭之後,金香炮燭都有被汙名化跡象,如何協助紙錢鞭炮等產業公正轉型,也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安導也分享了今年他所執行的一場進香活動,即在聯合國碳抵消平臺(UNFCCC)購買碳權,並計算該場進香活動的碳排放量。根據此次的經驗,他發現進香車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比燃放鞭炮及燒紙錢還多。安導質疑,宗教減碳行為只討論減香或滅香的作法是否合宜,需要有更多實證及研究資料,以及蒐集更多的民眾意見進行探討。

進入分組討論,團隊也邀請幾位禮儀用品產業從業人員一起加入,與會者分成兩組,並根據「信眾」、「廟方及產業」、「公部門」等3個不同立場進行深入討論,產業從業人員則是不約而同強調,民間信仰是臺灣的傳統文化,應該想辦法傳承下去,讓金香炮燭能夠繼續在這些儀式文化中撫慰人心。

在最後的成果發表階段,有關「宮廟傳統儀式究竟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議題,與會者認為,資訊透明是關鍵,建議可以設立監督單位,透過認證等方式公開揭露宮廟的碳足跡,藉此消弭雜音;也期待政府多幫忙,除了盡快將標準訂定清楚之外,也應盡可能在公正轉型的前提下,輔導相關業者轉型。

本場Talk討論團隊邀請金香炮燭的業者一起參與,就是希望討論過程可以聽到更多實際的聲音,團隊對於這樣的成果相當滿意,並表示這只是個開端,未來會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持續將淨零碳排觀念帶進傳統宗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