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與AI共事—青年與AI的職場未來式

團隊名稱 / Ni砸惑舖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大家好,我們是五位在不同職場的青年工作者,偶爾會在空檔時討論怎麼在職場上用 AI 省點力,也討論過好多次:「AI 會不會真的取代我們?」、「面對未來的職場,我們該做哪些準備?」

 

夥伴當中有辦過「心理健康」的 TALK 議題,在整理青年們的建議、回饋給中央部會之後,真的看見了諮商補助的政策跟著推出。那一次的經驗,讓夥伴體會到:原來青年的聲音真的有可能直達國家決策現場。

 

所以,當今年的主題聚焦在「AI 浪潮」時,夥伴們也想再一次將對AI議題有興趣的青年朋友聚在一起。

 

透過資料盤點,理解到:AI 勢必會改變未來的工作型態,會使用 AI 也許不再是加分,而是基本能力。但說真的,一個人下班後要獨自搞懂那麼多工具、技術與倫理議題,有點吃力也有點孤單。

 

因此,我們將撐出一場討論場的空間: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來聊聊,未來的職場可能長什麼樣子?我們怎麼準備?政策又應該怎麼跟上?

 

期許這場活動,能夠集結更多青年的經驗與觀察,把這些聲音整合後送到部會,讓政策真的接住我們的未來。

 

議題介紹

 

 

當 ChatGPT 能回信、Midjourney 能畫圖、各種結合 AI 的自動化工具動作比人還快,許多職場青年一邊感到驚艷,一邊開始懷疑:「那職場還需要我們嗎?」

 

這場活動不討論AI科技有多厲害,也不抱怨青年會不會被取待,而是撐出讓青年們可以放心討論未來要如何與AI共事的審議場域。

誰可以報名

不需要是AI 專家、科技人、不用華麗履歷或很多工作經驗,只要對「AI會不會搶走我的工作?」、「要怎麼和 AI 共事」感到一絲好奇焦慮,能夠報名加入我們討論

 

參加活動前,可以先閱讀議題手冊,就可以更好的參與討論啦~

電子版議題手冊這邊點選

 

🧭   我們一起經歷什麼?

在上午,我們將透過科普講座認識 AI 的發展趨勢與應用可能,讓參與者們都達到一樣的知識起點,以利下午分組溝通討論上能有基本的共識。

 

而下午,將以願景工作坊的引導劇本中,共同想像未來 AI 普及下的職場樣貌,並透過審議討論,從價值觀、倫理、分工邊界等角度,思辨青年與 AI 未來的協作關係。

 

 

我們將以願景工作形式,與大家一起進行階段的討論:


🔍 第一階段|現在:AI,到底改變什麼?
職場裡,是否開始AI幫忙資料、寫報告?
還是,你的主管會對你說:「AI做,為什麼你?」
你的個人經驗出發,我們一起盤點台灣青年面對AI真實處境,找出那些我們都有可能遇見問題。


🚀 第二階段|想像未來:我們AI共事模樣?
未來如果AI真的成為每位職場工作者的「專屬助理」,希望做什麼?如何進化?
我們透過情境、角色代入方式,思考有哪些利害關係會影響到未來職場變化,討論青年們需要什麼支持制度。


🧩 第三階段|匯聚想法:對話成為行動起點
不只是聊天——我們會將討論成果整理出來,透過分桌綜整,將每個觀點整理成結案報告送至各部會,讓所有青年建議有機會推動制度改變。
不論是政策建議、培訓計畫、或是企業AI協作指引,每位參與聲音,都是未來改變種子。


💬 一起來,成為「AI共事」青年職場未來式思辨推手!

 

電子版議題手冊這邊點選

補充說明:本手冊資料整理至 2025 年 6 月底前

由於 AI 應用快速變動,如您在閱讀時發現與現況略有不同,還請見諒。
我們也非常歡迎您於活動現場補充最新觀察與經驗,讓討論更加豐富!

 

*當日活動提供餐點,全程參與可領取禮券,歡迎大家呼朋引伴一起來參加!!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AI 時代下的職場新挑戰與機會:兼顧效率與人本的共存之道

在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職場中不可忽視的競爭力。過往能力多仰賴經驗與專業的累積,如今誰能更好地運用 AI,誰就更能掌握職場新契機。AI 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也引發了普遍的學習焦慮:青年不僅擔心被取代,更想知道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 AI,避免誤用導致無法挽回的錯誤。

AI 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涉及法律、隱私、版權等多重面向,關乎未來職場裡「人與 AI 如何協作共存」,以及政府應如何制定政策,保障青年在數位轉型中的權益。


一、現況與挑戰:AI 轉型下的職場焦慮與治理困境

(一)AI 技術快速發展造成職場學習焦慮

  1. AI 工具日新月異,但缺乏系統化培訓,使「會用」與「用得好」的落差擴大,導致焦慮與不安。

  2. 青年意識到 AI 已是核心競爭力,卻缺乏有效學習方法,擔心誤用造成決策錯誤或額外工時,影響職涯安全感。

(二)資料倫理與責任邊界不明

  1. 職場中 AI 常處理個資、公司機密、著作權資料,缺乏完善規範,易有違法或濫用風險。

  2. AI 產出內容的版權與責任歸屬未明確界定,員工與管理階層皆處於法律與倫理灰色地帶,資訊治理困難。

(三)AI 實務應用仍存在錯誤與效率落差

  1. AI 生成內容常有幻覺、錯誤率高、重複或不合邏輯,需人工檢核甚至維護複雜程式碼,降低效率。

  2. 某些任務(如人際溝通、複雜決策)AI 無法有效支援,過度依賴導致專業技能退化,不信任則限制工具效能。

(四)企業導入缺乏配套,勞權與轉型壓力並存

  1. 企業導入 AI 著重效率,忽略員工適應期與人本需求,過渡期間需額外學習與加班,卻缺乏培訓、資源與補償。

  2. 權限分級與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員工難以掌握 AI 使用邊界,增加誤用、責任不清與心理壓力。

(五)政策與教育未能及時接軌產業需求

  1. 學校課程與實務脫節,例如影像處理仍以傳統工具授課,與業界使用的 AI 自動化工具不符,形成就業落差。

  2. AI 能力認證制度與企業內 AI 專責人員缺位,培訓責任不明,技能養成零散,企業難以快速培育即戰力人才。


二、結論與建議:建構負責任且具人本精神的 AI 生態

(一)資訊倫理與資料保護

  1. 制定 AI 資料使用規範與法律適用指南,應對個資、商業機密、著作權與倫理風險。

  2. 建立著作權風險提醒與查核機制,鼓勵企業制定 AI 使用守則與倫理教育制度。

  3. 加強對 AI 平台與大模型公司資料使用的監管,防止濫用個人與組織機密資料。

(二)能力培訓與人才銜接

  1. 建立具時數與時效性的 AI 能力認證制度,推動企業設置專責人員並提供導入指引。

  2. 高等教育應導入實務導向課程與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

  3. 學校應引入 AI 工具教學,邀請業界實務專家授課,建立跨平台學習社群,促進知識共享。

(三)職場轉型與流程優化

  1. 政府應補助企業整合 AI 工具、優化流程,並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與政策輔導。

  2. 企業須提供正式授權的 AI 工具,避免使用免費版處理公司事務,以保障資訊安全。

  3. 導入 AI 過程應避免不合理監控,並強化員工資料倫理教育,建立安全透明的資料治理。

(四)兼顧效率與勞權的企業 AI 轉型指引

  1. 提供彈性工時、加班補貼、專業訓練、顧問與法務協助,協助員工適應轉型。

  2. 推動工會或勞資代表參與,將 AI 導入納入正式協商,保障知情與參與權。

  3. 將 AI 導入納入 ESG 指標,強化社會責任與治理面向,平衡效率與員工福祉。

  4. 企業願景應以人本與韌性為核心,避免效率提升導致加班與工作負擔增加。

  5. AI 應協助庶務工作、減少工時,讓員工專注高價值產出,同時強化 AI 技能與邏輯、溝通、決策等非 AI 能力。

(五)AI 應用的風險管理與權限控管

  1. 建立三級權限制度:資料彙整 → 資料管理分析 → 決策與自動執行,並設立人工複核與紀錄保存機制。

  2. 政府應提供風險自評工具,協助企業辨識與管理 AI 應用的潛在風險。

  3. 公司應提供付費版工具、法律顧問與學習教材,降低員工誤用與法律風險。


感謝所有參與者用心投入、積極討論,在有限的時間內,與不同背景、經驗的夥伴共同凝聚願景共識,團隊已將成果彙整提交青年署,後續各部會將針對場次結論提供回應, 團隊會再轉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