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好政LOGO
:::

制度矛盾下的校園心理輔導困境。

團隊名稱 / 沒有中部人

活動人數 / 30 人

報名截止

活動資訊

團隊介紹

議題介紹

本場Let’s talk 活動主要是為了關心「大專院校的心理輔導體系面臨的困境」,帶領大家討論現今心理輔導人力不足的改善方式和全國大專院校的心理輔導評鑑是否足夠完善。希望透過心理師,校方與學生三方共同討論出合適目前環境的心理輔導評鑑標準,與如何課服心理師在校校園遇到的種種困難。

 

(一)議題現況及問題 近年,臺灣逐漸走向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龐大的配套措施如師資培育、教學資源正在跟上腳步。然而,重視多元素養的同時,我們卻忽視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現行大專院校諮商心理師流動率高,使學生無法與心理師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影響學生的諮商效果,舉例而言,中國醫藥大學在107年高教評鑑中心的「學生輔導工作評鑑」中,就被審查委員認為「專任人力行政化」,心理師一週7成以上時間都在處理行政事務,因此是否該規劃具體方案,減少心理師流動率。例如要求各大學諮商中心人力編制中需有行政職、社工師或個案管理師。
 
(二)議題與討論主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教育部每年都有編列預算輔助大專院校進行心理輔導,2018年全國高達48%的大專院校評鑑不通過,至今2021年僅剩4間未通過評鑑,然而評鑑的規範內容是否合宜學生所需是我們想探討的,目前心理師與學生比例為1200:1,依學生輔導法規定每五年必須進行修正,教育部學務司科長謝昌運表示現在的數據不合時宜,未來將採非齊頭式之評鑑,因此我們想透過審議討論提出符合民意的規範標準。 無論是由課程設計教導學生相關知識,或是以講座、營隊等相關活動方式進行學習,透過審議式民主,我們以臺灣心理素質教育缺乏為出發點,與青年一同討論不同教學面向的利弊,並透過理性對話,一同找出理想的教育模式,期望提供相關資源給青年,使國人開始重視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三)對Talk討論的期待 台灣學生心理健康長期都沒有受到大專院校的認真看待,若教育部能確實監督並有效提高各校之心理輔導教育與制度完善,協助更多學生解決心理之問題。透過Let’s Talk,讓更多學生注意到這份議題,單只有教育部的努力是不足的,我們也須落實對於學生之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兩者共同監督才能真正的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經費的正確使用。 針對這一場Talk,主辦團隊的期待由淺至深可分為:
(一)探討現今心理輔導人力不足的改善方式
(二)重新檢視大專院校心理輔導評鑑的評鑑指標是否完善
(三)促使青年,校方及心理輔導專業人員三方合作與討論
(四)得出合適現今環境之心理輔導評鑑標準供政府參考,使政策制定能更加完善

議題分享人

議題分享人照片
個人經歷

成果展示

活動側寫

制度矛盾下的校園心理輔導困境

我們常聽到青年是國家未來棟樑,但近年來在15-24歲及25-44歲的青壯年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卻高居第二名。而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蓄意自我傷害死亡的學生中卻只有33.5%的學生,有向外求助、並接觸過校內外的輔導資源。也讓我們不禁要思考,另外這七成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曾經有機會可以接住他們呢?

今天的Talk團隊「沒有中部人」,邀請了曾接受過心理輔導資源的學生及關心校園心理輔導制度的與會者們,一起來討論校園心理諮商的運作方式。

中山醫學大學王郁茗主任指出,學校作為一個教育單位,以教育輔導手段,支持學生達到人格培育與心理建設的養成。臨床心理師陳鈺弦更指出,校內的心理輔導人員的重要任務就是判斷同學需不需要更多的心理輔導資源介入,或是可以繼續依靠目前的校園心理輔導資源。

然而,個人心理健康更需要自我的察覺,國家能提供的是建議的資源,學生自己本身在面對心中的關卡時,也要願意打開心門,釋放求救訊號,接受心理健康輔導,才有機會讓外部資源來協助解決心中的問題。

今天的Talk,設定與會者一起以「理想中的校園心輔單位」為目標,提出各種相關的可能作法。一開始與會者認為目前的輔導單位,總是讓人覺得不太親近,因此學校中的輔導單位第一步需要形象及環境的變身:空間場域可以更加明亮開放,並且設立於容易抵達的地方。

另外學校應該更加強校內角色分工,並且針對受心輔者做更明確的分類與定義,使學生能夠被轉介到更適合的心輔系統。同時,正規課程中,也可以結合更多跟職涯探索、批判思考、疾病認識與自我省察的元素,也能藉此機會認識相關輔導資源,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的獲得自我認知的提升。

理想中的心輔單位距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相信可以透過大家共同的關心,讓當前的體制可以微微、漸漸地優化與改善,使這個心輔系統,最終能盡所能的接住所有需要協助的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