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Let’s talk 活動主要是為了關心「大專院校的心理輔導體系面臨的困境」,帶領大家討論現今心理輔導人力不足的改善方式和全國大專院校的心理輔導評鑑是否足夠完善。希望透過心理師,校方與學生三方共同討論出合適目前環境的心理輔導評鑑標準,與如何課服心理師在校校園遇到的種種困難。
(二)重新檢視大專院校心理輔導評鑑的評鑑指標是否完善
制度矛盾下的校園心理輔導困境
我們常聽到青年是國家未來棟樑,但近年來在15-24歲及25-44歲的青壯年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卻高居第二名。而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蓄意自我傷害死亡的學生中卻只有33.5%的學生,有向外求助、並接觸過校內外的輔導資源。也讓我們不禁要思考,另外這七成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曾經有機會可以接住他們呢?
今天的Talk團隊「沒有中部人」,邀請了曾接受過心理輔導資源的學生及關心校園心理輔導制度的與會者們,一起來討論校園心理諮商的運作方式。
中山醫學大學王郁茗主任指出,學校作為一個教育單位,以教育輔導手段,支持學生達到人格培育與心理建設的養成。臨床心理師陳鈺弦更指出,校內的心理輔導人員的重要任務就是判斷同學需不需要更多的心理輔導資源介入,或是可以繼續依靠目前的校園心理輔導資源。
然而,個人心理健康更需要自我的察覺,國家能提供的是建議的資源,學生自己本身在面對心中的關卡時,也要願意打開心門,釋放求救訊號,接受心理健康輔導,才有機會讓外部資源來協助解決心中的問題。
今天的Talk,設定與會者一起以「理想中的校園心輔單位」為目標,提出各種相關的可能作法。一開始與會者認為目前的輔導單位,總是讓人覺得不太親近,因此學校中的輔導單位第一步需要形象及環境的變身:空間場域可以更加明亮開放,並且設立於容易抵達的地方。
另外學校應該更加強校內角色分工,並且針對受心輔者做更明確的分類與定義,使學生能夠被轉介到更適合的心輔系統。同時,正規課程中,也可以結合更多跟職涯探索、批判思考、疾病認識與自我省察的元素,也能藉此機會認識相關輔導資源,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的獲得自我認知的提升。
理想中的心輔單位距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相信可以透過大家共同的關心,讓當前的體制可以微微、漸漸地優化與改善,使這個心輔系統,最終能盡所能的接住所有需要協助的青年們。